(51)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8页。 (52)依照唐开元7年、25年令,“诸行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仁井田升:《唐令拾遗》,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昭和8年刊行,第602-603页,公式令第二十一)。一日行路50里,步行时间以10小时计,则5小时行路25里。唐代尺度与明清相差不大(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88-89页),因此上述规定所表现的唐代行路速度,与明清江南的行路速度应当也相去不远。 (53)唐开元7年、25年今规定:“水程:重船溯流,河十里,余水六十里。重船、空船顺流,江日一百五十里,余水七十里”(仁井田升:《唐令拾遗》,第602-603页,公式令第二十一)。换言之,在黄河、长江之外的水域中,重船逆流日行45里,空船60里(中数为52.5里);重船与空船顺流,都是日行70里。若均以重船计,逆流与顺流平均日行55里;若重船(中数)与空船合计,则逆流与顺流平均日行61里。又按照清代漕运的规定,在浙江至山阳的大运河航段上,“重运”(满载漕米)行船顺流每日40里,逆流每日20里(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第162页),逆流与顺流合计,平均日行30里。“回空”行船速度则更快于此。苏州一带各航线上水流平稳,行船少有逆流及过闸、穿越大江大河等问题,因此行船速度还会快一些。各种货船合计,每日行30-50里(兹以中数为40里计),应是常情。 (54)据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7,自阊门至盘门水路9里,盘门至葑门也是9里,合计18里。 (55)转引自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 (56)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第54页。 (57)汪永泽:《苏州的变迁和发展》(收于《江苏城市历史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58)曹自守《吴县城图说》(收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5册)。 (59)曹自守:《吴县城图说》。 (60)崇祯《吴县志》首卷王心一序。 (61)曹自守:《吴县城图说》。 (62)孙嘉淦:《南游记》卷1。 (63)康熙《松江府志》卷54遗事:“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 (64)同治《苏州府志》卷33桥梁。 (65)颐公燮:《消夏闲记摘抄》中。 (66)王錡:《寓圃杂记》卷5“吴中近年之盛”。 (67)莫旦:《苏州赋》(收于同治《苏州府志》卷2疆域)。 (68)曹自守:《吴县城图说》。 (69)孙嘉淦:《南游记》卷1。 (70)同治《苏州府志》卷10,水利二。 (71)费淳:《重浚苏州斌河记》(收于苏州历史博物馆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5-30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