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戊戌变法时代精神的精华价值(4)
在进化论与不变论、经验归纳法与心成之说、功利主义与禁欲主义的对待中,进化论的思维方式迅速得到传播,并蔚为思潮。“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注:陈兼善:《进化论发达略史》,《民译》杂志第3卷5号。)。康有为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制度法律的改革,才是合乎适者生存的,“守成”只能“百事隳坏”。这是因为“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注: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的缘故。变是全变,而不是小变;全变是一种开创,开创就是涤旧维新的辩证思维。 谭嗣同认为,器体道用,器变道安得不变,反对守旧的道不变的思维方式。谭氏用变的思维方法,说明“变”就是革新,新事物的产生。于是他提出了“日新”的观念,对《易·系辞传》中“日新之谓盛德”作了新的解释。“《礼》著成汤之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系》孔子之赞:‘日新之谓盛德。’言新必极之于日新,始足以为盛美而无憾,执此以言治言学,固无往不贵日新矣”(注:《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7页。)。“日新”的价值导向是为维新变法呐喊。日新作为事物变化的过程而言是永恒的、不间断的,譬如昨日之新,今日已旧,今日之新,明日又已旧。在这种日新进化观的思维视野下,天地人物,无有不日新,日新才能生生不息。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新,何以运行?日月、四时不新,何以光明和四时更迭?血气不新,经络绝。日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最一般的概念,也是事物变化运动的辩证原理,亦是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武器。 其五,经世的致用精神。日新进化理念,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而且具有转换、更新旧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作用。维新派鉴于清代统治者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意识形态和提倡考据之学:一方面把知识精英推入故纸堆,而使其对现实社会政治漠不关心;另一方面把程朱义理之学作为士子们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而使其成为脱离实际的教条。维新派要挽救中国人的身心,救亡图存。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做新民。梁启超说:“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注:梁启超:《新民丛报章程》。)。使之以新思维、新道德去克服旧的习染、道德和思维及愚陋、涣散等恶习,而担负起维新变法的责任。 维新派批判旧的考据、辞章、义理之学,都是“无用”、“无实”之学。梁启超认为,考据家著书满架,“究复何用”?他要扫除考据、辞章之学的种种弊病。康有为认为,程朱义理之学,凿之过深,扬之过高,其弊将“不切于人道”,而昧于世务。虽然程朱理学,辨析义理精详,却把理虚悬,无实无用。即使讲“格物穷理”,“最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泛滥归宿,二是空伪无实著”(注: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既不能穷尽无限事物之理,也不能超越抽象惝恍无朕的理,从形上层面说明理与现实的隔离。 严复认为,宋明义理之学,既非出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和归纳,也不重视用事实去验证义理的是非真假。他批判陆、王心学的“师心自用”的“成心之说”,“自以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而天下事与其所谓知者,果相合否?不径庭否?不复问也”(注:《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页。)。陆、王心即理,以吾心之理或吾心之良知推诸千万世或事事物物,以先验原则为真理价值标准,而不是一种“实测内籀”之学。严氏“内籀”与“外籀”之学,即经验论的归纳和演绎,要求从实测经验中概括出科学结论,并以实测经验检验其真理性。这就从思维方法层面批判了旧学的弊病,而使维新思潮贴近社会的现实层面。 维新变法是变现实社会之法,易现实社会之新。新政、新法都是实实在在的政和法。因此,维新派的改制变法,凸显了“经世致用”的精神。所谓“致用”,“一曰定宪法以出政治,二曰明格致以兴艺学”(注:康有为:《万木草堂小学学记》。)。实是经君主立宪和近代资本主义之世,致维新变法之用。康有为对“经世致用”的重新解释,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他在晚清经今古文之争中,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绍承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魏源、龚自珍的《公羊》经今文学,批判正统的经古文学。康氏公然宣布历代所尊奉的“古文”经典,都是刘歆所编造的“伪经”,“非孔子之经”。此论一出,实乃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动摇了正统派的根基,具有思想解放、启蒙的作用。 康氏之所以以《公羊》等今文经学为孔学真传的经典,是因为《公羊》今文经学具有一种改制的思想,可以改铸为“三世”进化的历史观,而与西方君主立宪制、民主制相结合,而为维新变法所用。在这里经世致用精神,实是一种创造新理论、新思维、新制度、新法度的精神。 其六,形上的贯通精神。戊戌时期中国社会、制度、价值观都处于转型之际。变法是为维新,不变是为守旧;维新求通,守旧求滞;通可实现新政,滞便停留于旧政,因此通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概念。康有为说:“新则通,旧则滞”,“岂知其阻塞进化,大悖圣人之时义哉”(注:康有为:《礼运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4页。)! 变通进化是社会发展普遍法则,否则有悖于时代精神;通亦是实现其大同世界价值理想的重要中介,因为去除九界的“去”,便是要“通”,通才能通达“大同”之道。 谭嗣同基于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提出“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并以“四通”的原理化解当时的四大挑战和冲突。谭氏所建构的仁--通--平等的哲学形上学,“通”具重要的特殊的价值。“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通是仁的第一涵义,以太、电、心力是表示仁的通的工具;“通”的涵义,最概括地说是“道通为一”,具体地说就是“四通”。通的表象,就是平等,“通之象为平等”,“道通为一”的平等,犹如“通则必尊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为灵魂”(注:《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1页。)。平等就是破除一切对待、等级的差别,“无对待,然后平等”,“无无,然后平等”(注:《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2页。)。由“仁学”形上学经过“通”,而实现向近代资产阶级平等的转换,体现了形上的贯通精神。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戊戌维新变法的批判对象、改革内涵、所追求目的等等,都已时过境迁。但是,戊戌维新变法所凸显的六大时代精神,是需要现代继承发扬的,还具有她的生命智慧和活力。中国社会历史虽发展了,然还会不断遭遇新的冲突和挑战,需要不断改革变法,才能求得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与改革相联系的文化精神,也有其超越的层面,与现代的改革变法相契合。现下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社会转型,对其所遇到的冲突和挑战,都需要作出回应,因此,借鉴、发扬戊戌新维变法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