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仓场中的歇家职能及其演化(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胡铁球 参加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不知道南京仓场中的官保或称保歇、保家这个制度的设立起于何时。但据保歇皆有与解户签订合同这一特性来看,至少在嘉靖初年保歇制度已经在全国盛行,其渊源至少可追溯到正德年间。正德年间,毛宪上疏言:“凡遇送到解户钱粮,逐日依次填写乡贯姓名、数目、寓止歇家明白,每五日送巡视官处稽考挨收,以防欺弊。每半月,各司仍具手本,逐日如前备开送库解户姓名、钱粮数目,亦送巡视官处据依查对,以防欺匿。如有拖延隐避,踪迹可寻,庶无欺隐之弊。”(57)这应是官保所担负的“稽察奸宄”的职责,这就使歇家与官府挂起钩来,其包揽开始合法化。其核心还是利用歇家熟知自家所服务的解户情况,而政府熟知歇家的优势,若有“拖延隐避”,则政府追歇家,歇家追解户,因此“踪迹可寻”,“无欺隐之弊”。这个特点在俞谏关于山东临清、德州等仓的疏文中说得极为明白。嘉靖三年(1524年),俞谏在《议处本折仓粮以苏负累事》疏中言:“又经案行该司,将德州仓粮册行分守右参政吕,经临清、广积二仓行带管临清兵备副使钱宏,各吊监兑主事文卷、歇家保状合同、廒经底簿,查对原解的数,分别先已纳过者,就将出给截数仓钞,比对廒经,明白仍欠若干。系大户名下侵欺者,照依原收官价;系揽头名下骗费者,照依原写揽价,各尽其家产,差委能干官员尽数变卖赔偿,追过银两暂发寄库,另行议处……嘉靖元年以前被揽头骗费、大户侵欺者,已难求全责备矣。”(58)从该疏的信息来看,“歇家保状合同”是要存仓的,即作为文档存放于仓库,将它与“监兑主事文卷”及“廒经底簿”相互核对,便可查出是“揽头骗费”还是“大户侵欺”,这是“稽察奸宄”的一种手段。所谓的“歇家保状合同”,就是歇家与解户之间签订的交纳合同。如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规定:“凡官解到京,即将公文同歇家保状赴部投下,领单上纳。若潜住十日不赴部者,参送法司,歇家问以包揽,官解治以重罪。”(59)通读俞谏的《议处本折仓粮以苏负累事》疏,可知“歇家保状合同”至少有以下内容:应交粮食数量、粮食价格、银数、应买粮食数量、大户之名、揽头之名。至此,我们根据诸多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可推断歇家与解户签订交纳合同之时,便是保歇制度诞生之时,起初其主要职责是“稽察奸宄”,后来便延伸到追比的职责,即上述官保的“禀禁禀释”。明崇祯初期陈观阳言:“库中严禁包揽,不设保歇追比。”(60)但“不设保歇追比”仅是昙花一现,实际上终明一代,仓场设保歇的制度一直在推行。写于崇祯时期的《度支奏议》载:“(解官)抵京之日,该司查取歇家认状,尚有挂欠,该库即移会该司,以凭监比。”(61)前引《题官保借窟播恶请敕部禁革疏》所言也是崇祯十年左右的事,可见“不设保歇追比”并没有执行。
    根据上述歇家从包揽转化为保歇的要件,我们可以推知南京地区保歇制度建立的大体时间,即南京仓场“歇家保状”何时出现,便意味着南京仓场保歇制度何时诞生。据笔者目前所见史料,南京仓场设立保歇也是在嘉靖年间。如嘉靖晚期,万士和在其奏议和书信中,不断申诉南京仓场使费之多,认为歇家包揽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在《四上徐存齐相公》中言:“南都积棍,内则户部粮储巡仓各衙门书手皂隶人等,外则歇家、军斗、军余、驴脚夫人等,无虑数千人,皆依仓场为生命,可以立法渐革,不可以一齐顿革,故本职近与户部设立长单,刻期打发,革去歇家,不用保状,询之解粮员役,近日使费已减大半,是亦渐革积弊而宽粮解之意也。”(62)从“革去歇家,不用保状”来看,在他写此信之时,这个制度已经盛行很久了。万士和之所以要革除歇家,原因是他认为:“仓场积弊,其端不一,一半在司,一半在仓,大要歇家指称打点而挟骗解粮人户,粮解希图插和而买求在官人役。”又言:“看得仓场作弊,俱是官攒、歇家、脚夫、军斗等项,虽有部院严禁,势远难察。”(63)不过,万士和革除歇家的举措应是昙花一现,因为到隆庆时期,解户交纳税粮依然必经歇家之手,这也是制度规定的。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在其《启谭次川侍郎》信中写道:
    生今日巡抚江南,言涉有为,第掀、扫、爬斗、箩、筛不收,板席量减。歇家、脚子通关诸费,节为裁革。乃生管仓日所行,非今日也。虽板榜初定,熙斋、笔峰不见允行,然生亦未尝不委曲区处,从省减焉。江南粮长十人而九人破家,仁人君子之所隐也。如榜所行,置之无用之地,及官攒侵用之需,何益!何益!尤不可通者,旧例小米用细席,以其漏也;大米用方席。细席比方席价增五倍。禄米亦大米也,乃用细席。漕粮,歇家一两二钱。禄米,乃一两五钱。禄米加箩与筛,皆工价高者。漕粮半折色半本色,廒无砖铺,本色足用。禄米全用本色,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生先日已略行之,非今日官于其地而始私之也(64)。
    禄米乃南京白粮之一种,因其交纳费用过高,谭次川曾恳请海瑞削减其费用,海瑞似乎已在推行。从“歇家、脚子通关诸费,节为裁革”来看,江南地区的白粮上纳必经歇家之手。“通关”,梁方仲先生解释为:“粮长赴各指定的仓库完粮时,必须取得各该仓库的证明,手续是由各仓库在勘合上填写并盖印证明其粮数已交足--这就是所谓的‘通关’。”(65)《大清律例》解释为:“凡钱粮通完,出给印信长单为通关。”⑤可见通关乃是税粮上纳完毕的凭证。歇家参与通关自然是代替粮长交纳税粮,因其服务费用过高,所以“节为裁革”。此条史料中的“漕粮,歇家一两二钱。禄米,乃一两五钱”的说法值得注意。前者应是指下官歇家的房水银,即“旗军(漕粮),每船京仓一两二钱”(67)。后者则是指南京白粮上纳时,粮长等在歇家住宿时歇家获得的服务费,是每船“一两五钱”,显然比京通的下官歇家为高。这说明南京白粮上纳,亦是在官方佥定的歇家住宿,并通过他们完纳赋税,当是官保无疑。因其费用政府规定得过高,故要裁减。这也足以推断出,在南京仓场中纳户通过歇家交纳税粮在嘉、万时期已经成为制度,这可与上述万士和的“保状”相印证。而在隆庆六年(1572年)三月,高拱奏称:“南京户部尚书曹邦辅题称管仓主事张振选(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笔者注),素乏材能,不谙事体,听信在仓下人作弊……歇家潘序索要张缌等米四十二石,又假指船户驴头脚价,除正价外,多勒索银近四十两。”(68)在这里,歇家似成了“在仓下人”,即仓役之一种。而至崇祯时期,南京仓场中的歇家已与仓役等同,史称:“法严科索,仓禁留难,无奈积习相沿,人心易玩,故屯官索旗甲,旗甲索屯军,而仓攒、军斗、班皂、歇脚等役,则又以官旗为奇货,内外盘踞,掯勒需索,无所不至。”(69)这里的“歇脚”当是指歇家,已与仓攒、军斗、班皂并列为“役”,可见歇家角色不断官方化。也就是说,因官保制度的设立,政府多把歇家看做仓场下属的一种役。实际上,在各类衙门中所设立的保歇,都是官方额设,明显带有某种“役”的成分。如史称:“旧设龙江关经纪三名……又设龙江关保家贰名,保歇各商皆朔望赴船政分司点卯……则各役亦宜分属,合定为例。”(70)这里的“保家”也是官府所设,明确指出这是“役”。这种情形,在盐场、船政、法司等衙门皆如此,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将另文讨论。
    自嘉靖以来,有关南京仓场中隐含的保歇史料开始不断涌现。到万历年间,“歇保”一词终于在南京仓场中露出水面,且都是要革除的声音。万历二十年(1592年),章守诚言:“各州县粮解听信歇家,希图作弊,而官攒、军斗又从而重[垂]涎之常例,入则未干报干,未净报净,推甚滥恶亦为容隐。”又言:“胥吏、歇保靡不赖总督之权。”因而建议革除(71)。到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廷机管理南京仓库时,也曾用长单制来革除保家:“令解户从实填注,扶同者均究,将单粘连完状呈堂呈司,解户既有此单,不用保家,只照单总与,而例外需索、保家包揽之弊除矣。”(72)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巡仓御史张养正条列五款以救南京仓弊,其一便是“革歇保,以净本源。仓庾弊窦百出,总之,开设骗局,唆吸粮解,保歇为祟,相应议革。顾保歇何能制缚粮解?惟合衙役为一家,气焰益炽,更宜严禁衙役,则歇之奸少止”。“上命如议行”(73)。从“革”字来看,歇保原为政府所设。至于部分官员“例外需索、保家包揽之弊除”及“不用保家”之类的说法,全然是说大话,完全没有办到。万历三十九年,浙江道御史傅宗皋言:“责成官解以清揽纳之弊。直省州县,各有包揽积年……(各粮解)勿聚处大小积歇之家,如是而粮米绝无挂欠,员役无从苛求,歇家莫能诓骗。”(74)另有史籍记载:“(南京)又有积年歇家在于沿江上下邀接粮解,称言代为包纳,借名打点,任意诓索。或者张筵设计,教令花销而自于中取利,不可胜言。”(75)而前引万历年间的《议兑解欠南粮疏》和崇祯年间的《题官保借窟播恶请敕部禁革疏》所谈内容也充分说明了保歇制度在南京一直在推行。
    官保的设置,虽然弊端重重,但终是革了又用,用了又革,反反复复,终无了局。其主要原因是仓场追讨挂欠税粮不力。因为当两京仓场下文到地方追补所欠税粮时,由于属前任官员之事,或借口其他缘故,地方官基本上是“视若罔闻”、“任催不补”,于是明廷又不得不用保歇(保家、歇保)追征(76)。况且,明朝曾规定,保家也有代赔的责任,除非家产已经全部赔尽,这就是明政府一再申明充当保歇或保家必是殷实大户的原因。当然,原因不止这一个,还与赋役制度的变革、歇家身份及其与解户关系密不可分。这个问题很复杂,非数语所能尽言,将作另文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