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木贸易是那个年代存续的众多三角贸易(食糖、丝绸、茶叶、白银、鸦片)中的一种,本应为双边的供销贸易却横空多出一角,起始之由在西人于东方贸易圈中的搅动,他们在产地与销地之间蛮横插足,以坚船利炮的优势(尚无工业品的优势)占领了殖民地或控制了产出国,从这些地区运送檀木等“东方产品”来华。从产地国与西方运送国的关系来说,这是一种早期殖民主义的贸易体系,是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具掠夺性的经贸体系;从西方运送国与中国的关系来说,这是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交易,不出传统国际贸易体系的范围,荷兰史家范厄尔曾对此间东西方主要交易货品进行过估算,认为当时东方的贸易和消费规模远大于西方,无论是“东西海道发现者”的葡萄牙人还是“世界马车夫”的荷兰人都没有使此格局发生根本改变,东方贸易结构的大部分仍旧无损依然运转;除了军事上的优越性外,早期的西人主要从事的是东方产品的贩运,并没有把多少新的经济因素带入东方商业中,西人的到来只不过是在亚洲早已存在的贸易系统中新增了一个分销(流向欧洲的)渠道而已。(83)应该看到,传统国际贸易商品实际上是很单调的,因为经济的不发达,交通特别是远洋运输工具的落后,导致外贸商品价格畸高,能够享用舶来品的人只局限在上流社会,与普通民众无涉,为富贵之家造作的画金错彩,精雕细刻,经年累月方能完成,其中少有工本时效的计量,与工业年代机械流水线的生产自有时代的差别,只能是些小众消费的奢侈品。(84)那时的中国所需要的多与民族喜好有关,仍是传统初级产品(檀木、皮毛等),进口中国后再行精加工,方能进入消费领域,中国的需求决定了进口,从市场角度看,生产力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仍占有主导与自主地位,这与工业革命之后的状况有大不同。这还牵扯到世界范围内劳动分工的改组和分化,那时的国际劳动分工仍以自然地理产品配置为转移。雅克·阿达在《经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以一体化体制的形象出现的世界经济,来源于一个欧洲的经济世界,或者说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经济世界。”(85)但在檀香木进口中国的昌盛年代,欧洲“中心”并未形成,放眼物流走向,中国是重要的聚结消费中心,此时是西人走向东方,物品流向东方,简言之,是西方“服务”东方。至少在早期国际经贸“一体化”的时代,“欧洲中心论”尚难立说,长时间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观念把“东方”和“西方”间的沟堑挖掘至极端,并未将双方发展价值上的平等性充分阑入研究视野。当时的经贸发展是多中心的,我们要把眼光更多地转向东方,进而重构属于东方自身的社会经贸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或以工业革命完成划一时代,之后的岁月,伴随远洋交通工具的改良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国际贸易的产品迈进平民消费的门阶,从而进入外贸商品多元化的时代,欧美的工业品不再是传统初级产品并对中国市场形成物美价廉的优势挤压,农业文明产品让位于工业文明制品,西方反居主导和支配;并将此前的“东方产品”国排挤出局,三角或多边贸易变换成中国与西方为主的双边贸易,至今未改此流态。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檀香木贸易是洲际之间互动交流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东西方交往的历史于此似可寻得另外的解释框架:不仅关注政治文化等形而上层面的交往,而是更多地关注物种器物等形而下层面的流通;不拘泥于民族国家的界限,单向度地研判某个民族国家与国际市场的关联,而是更关注双向或多向间的互动依存,以及这种依存对自身同时也对世界历史的演化所造成的结果。檀香木贸易构成了地理大发现之后至工业革命完成之前几百年牵连数个大洲众多地区的国际贸易的重要图景,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前工业革命时代的自然资源配置和传统向近代国际经贸体系演变转轨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