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士大夫对商税征收的认识(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是学刊》 常文相 参加讨论

综合来看明代士大夫对商税征收的认识,关于关市建置缘起,他们大都重申其防奸除暴、控遏垄断的古意,在可以满足政府正常开支情况下,征商并不被视为国务之必需。然从崇本抑末、杜绝专利的角度说,征商有助于缓解农劳,减轻农负,故而明代士大夫看待商税问题时,又多有适当调节农商关系以均平赋役的考虑。同时,他们也能体会到商税借以资国济民的价值功用,且把商人作为社会普通一员与其他庶民一样平等同视,指出设关立市旨在互通有无,裨益民生,绝非徒为剥削百姓,敛财攫利,更谈不上抑制阻断商贸往来。为保障商人日常生计,保证国家财政需求,明代士大夫在商税政策上几乎一致主张常怀仁惠之心,寓抚于征,无论对商对民均一体宽恤。他们批评机构冗迭、重复勒索等病商苛政,提倡爱养民力,取用有节,并建议强化榷政监管,慎选官吏,严稽详考,重惩贪渎,裁免浮费,以期达到官府与商民双赢共利之效。明代士大夫的征商观念是对中国古代榷税思想继承中的发扬,他们在强调防范民众汲于逐末而损害生产的同时,亦未否认通商鬻货所具有的供应地方用度及增益社会财富的合理意义。其基于商品经济在全社会广泛蔓延的事实,将“讥而不征”的传统观点转化为“足国裕民”、“富国利物”等顺应时需的解释,力图改进商税缴纳方式,并以社会全民的公义公利为准则,重新统合了农业与商业、国家与商人之间的关系,阐发了诸如“厚农资商”、“农商交重”、“国商两利”、“工商皆本”等折射时代新质特征的理念,以促进商人、商业于当时国家体系框架内发挥更有益的作用。总体而言,明代商税收入呈增长趋势,且越到后期份额愈显突出,但始终未在国家财政中占据重心位置。同时不少士大夫也持守着“天地生财,止有此数”的一般看法,经济上多关注节流而非开源。这样,明代士大夫虽本着“通商裕国”的精神对推动商业发展以拓充税源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态度,然其在国家经济管理层面要适应与接受商品市场化的榷税模式尚须作出更大调整。即便如此,从他们有关恤商惠民的言论及对国家、商人、农民三方关系的思考中,已能反映出在既有社会体制下农商二者仍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且彼此均可同国家达成共生并荣的广阔前景。
    ①相关主要研究可参见唐文基:《明朝对行商的管理和征税》,载《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魏林:《明钞关的设置与管理制度》,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何本方:《明代钞关与明代经济》,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龙潜:《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载《明史研究》第4辑,黄山书社1994年版;李龙潜:《明代税课司、局和商税的征收--明代商税研究之二》,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中的四个问题》,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
    ②参见陈支平、林枫:《明代万历前期的商业税制与税额》,载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该文把当时盐、茶及市舶税等均归在商税收入内,但因其对农业两税所得统计数额过高,所以相比之下商税仍显偏低。另可见秦海滢、李凯:《从榷关税收看明朝的纵商行为》,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③其中临清与河西务关税照原额已有减少,崇文门“原额六万八千九百二十九两,今天启五年加增二万,共八万九千九百二十九两”,原书多算一千两,今改正。
    原文参考文献:
    [1]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阿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论纲》,载《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
    [4]丘浚:《大学衍义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6]王世贞:《弇州续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佚名:《北新关志丛钞》,王其煌、顾志兴标点,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8]张瀚:《松窗梦语》,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