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方阵、精骑与陌刀(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晋阳学刊》 李锦绣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隋书》卷四〇《宇文忻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165-1166页,《北史》卷六〇《宇文忻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140页。相关研究见罗新本:《突厥活动初见于史籍在大统六年考》,《文史》第36辑,1992年,第124页。
    ②《周书》卷二七《宇文测传》云:“(大统)八年(542),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乃于要路数百处,并多积柴,仍远斥候,知其动静。是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去界数十里。测命积柴之处,一时纵火,突厥谓有大军至,惧而遁走,自相蹂践,委弃杂畜及辎重,不可胜数。测徐率所部收之分给百姓,自是突厥不敢复至。测因请置戍兵以备之。”(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54页,参《北史》卷五七《广川公测传》,第2071页;《通典》卷一五三《兵六·示强》,中华书局,1988年,第3927页)大统八年,宇文测行绥州事后,改变从前入城堡躲避突厥的战略,以火攻战胜突厥,阻止了突厥的每年入侵。据此可知,在宇文测行绥州事之前,突厥作为一个富有杂畜和兵器辎重且能独立出征的部落,冬季入侵绥州已是常态。《宇文测传》中的“每岁”,显然早于542年,据常情推测,也可能早于540年。详见马长寿《突厥人和突厥汗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页;岑仲勉《突厥集史》,中华书局,1958年,第1-2页;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3页。
    ③《隋书》卷五六《宇文传》,第1389页;《册府元龟》卷三六五《将帅部·机略五》,中华书局影印明本,1960年,第4343页。
    ④《隋书》卷八四《突厥传》,第1864页。参见《北史》卷九九《突厥传》,第3289页;《册府元龟》卷九六一《外臣部·土风三》,第11311页。但《唐会要》卷九七“吐蕃”条(中华书局,1955年,第1730页)、《通典》卷一九〇《边防六·西戎·吐蕃》(第5172页)、《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220页)均记载:吐蕃“重兵死,恶病终”。
    ⑤《唐会要》卷七二《诸蕃马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47页。参见罗丰:《规矩或率意而为?--唐帝国的马印》,《唐研究》第1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7-149页
    ⑥见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4-276页。
    ⑦《资治通鉴》卷一七五“太建十四年四月条,中华书局校点本,1956年,第5456页。
    ⑧按《隋书·杨素传》作“十八年”(第1285-1286页),误,应从《隋书》卷六五《周罗睺传》(第1525页)、《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开皇一九年(599)五月条(第5563-5564页),改为开皇十九年。
    ⑨“舆”,《北史》卷四一《杨素传》(第1513页)作“与”;但《通典》卷一五九《兵十二·励士决战》(4092页)、《太平御览》卷三一〇《兵部四一·战下》(中华书局影印宋本,1960年,第1426页)、《册府元龟》卷三九五下《将帅部·勇敢二下》(第4694页)均作“舁”,可见《北史》“与”字误。《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开皇一九年五月条(第5564页)作“设”。《通鉴》更为准确。因为在行军布阵途中,士兵要“舆鹿角”,但战阵列好后,鹿角要插入地下,形成阻挡骑兵的屏障。《通鉴》用“设”字,更准确地体现了方阵的结构特点。
    ⑩《隋书》卷六五《周罗睺传》云:“十九年,突厥逹头可汗犯塞,从杨素击之。虏众甚盛,罗睺白素曰:‘贼阵未整,请击之。’素许焉。与轻勇二十骑直冲虏阵,从申至酉,短兵屡接,大破之。”《资治通鉴》卷一七八开皇一九年五月条亦记载:“上仪同三司周罗睺曰:‘贼阵未整,请击之。’帅精骑逆战,素以大兵继之。”(第5564页)可知《隋书·杨素传》有省略。周罗睺“与轻勇二十骑直冲虏阵”,即直接用精锐的轻骑兵冲锋陷阵,与突厥短兵相接。杨素布“诸军为骑阵”,而周罗睺所率领的二十余名骑兵,即骑阵的先锋。
    (11)《资治通鉴》,第5631页。《隋书》卷六五《周法尚传》作:“尚曰:‘结为方阵,四面外距,六宫及百官家口并住其间。若有变起,当头分抗,内引奇兵,出外奋击,车为壁垒,重设钩陈,此与据城理亦何异!若战而捷,抽骑追奔,或战不利,屯营自守。臣谓牢固万全之策也。’”(第1528页)《太平御览》卷三〇一《兵部三二·阵》(第1385页)引《隋书》同,《册府元龟》卷三六五《将帅部·机略五》(第4346页)亦略同于《隋书》。《通鉴》所记,更为清晰,兼有胡注,故引之。
    (12)《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778页;参《册府元龟》卷四五六《将帅部·不和》,第5405页;《资治通鉴》卷二○○显庆元年(656)十二月条,第6299页;《新唐书》卷一一一《苏定方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137页。
    (13)《资治通鉴》卷二○○显庆元年十二月条作:“乘危轻脱,乃成败之法耳,何急而为此!”(第6299页)较《旧传》更为清楚明白。
    (14)详见李孝聪《隋长城》,罗哲文主编:《长城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83页;朱大渭:《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军事战略地位》,《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51-66页;李鸿宾:《隋朝的北部防务与长城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收入其著《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3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