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的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就有《为吏之道》①。关于《为吏之道》的思想面貌,自这份材料面世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说法。由于这些材料的出土正值评法批儒的政治运动甚嚣尘上之时,当时一些介绍和评论文章几乎都认为包括《为吏之道》的这些材料是秦始皇法家路线的产物,其思想面貌自然呈现法家特色。但时过境迁,一些严肃的学术论文却提出了与之完全不同的看法,譬如有些学者认为《为吏之道》主要反映的是儒家思想,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要数欧阳祯人的《〈为吏之道〉的儒家思想发微》② 一文;也有学者认为其中的思想背景是先秦道家,如魏启鹏的《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③ 一文就认为,《为吏之道》的基本思想与文子学派“循道宽缓”之旨吻合,看来各种看法之间差距还不小。那么,《为吏之道》的思想究竟呈现何种面貌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文拟在上述各家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一部分先运用疏证的方式,将传世周秦汉文献与《为吏之道》对读,从中寻找从语词、句子到思想都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在《为吏之道》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将它们依次逐一列出,必要时略加按语,以见其思想的渊源。为节省篇幅,那些仅仅语词上有些接近或者思想上有些相似的材料就不列入讨论范围。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 一、《为吏之道》的集锦特色疏证 1.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夬(决) 按:“毋复期胜”,整理者释为“不要一味想压过别人”④,“复”字未释。观上文,于此无其本义“重复”、“一再”或“往复”之意,与“期胜”、“刖”二词合参,知“复”当系“愎”之通假。“愎”从“复”得声,《韩非子·十过》引段规评智伯之为人曰“好利而骜愎”,《战国策·赵策一》同一内容正作“好利而鸷复”,是其证。 “刖”,《说文·刀部》:“刖,绝也,从刀,月声。”“廉而毋刖”,文献中多书作“廉而不刿”,《说文·刀部》:“刿,利伤也,从刀,岁声。”可知“刿”、“刖”义近,如: (1)《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⑤ (2)《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⑥ (3)《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同“慢”),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有余裕)。夫是之谓至文。”⑦ (4)《文子·上义》:“老子[文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⑧ (5)《文子·道德》:“文子[平王]问政。老子[文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以贤,无加以力,损而执一,无处可利,无见可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无矜无伐,”⑨ (6)《荀子·法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⑩ (7)《管子·水地》:“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11) (8)《孔子家语·问玉》:“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12) 上引八条,前四条就圣人、君子的道德要求而言,第五条将这种个人修为作了行政能力的转换。最后三条,表面上是讲玉的品性,但这是先民能近取譬的认识方法的具体而微,在自然物理中寻求智慧以成己成人,所谓“君子比德”是也,因而本质上依然与前四条一致。上述这些材料从学派归属上可简单地指认为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若从时代先后论,则要数《老子》为最早。但问题是,这些广泛见于先秦文献的话语,就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识方法一样,很难说是哪家哪派的专利,而应该是当时人们的共同思想;即使是《老子》中的许多精彩片断,也有许多从民间和前贤中汲取而来,这一点已有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工作。(13) 因此,笔者以为,这些语词和思想与其说是某家某派的思想成果,还不如说是那一时期人们的共同认识,或者说它们是诸子百家所赖以取资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