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俞志慧 参加讨论

2.和平毋怨,悔过勿重
    (1)《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4)
    (2)《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论语·学而》:子曰:“君子……过则勿惮改。”(又见于《子罕》)
    (4)《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迂怒,不贰过。……”
    按:《论语》中,前一“不怨”是针对为人子女者而言的,后一“不怨”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改过与“不贰过”则是针对君子而言的,也是好学的表现;《为吏之道》当然是针对基层小吏而言。其实,所有优秀的品德都有其普适性,同样,所有优秀的思想也都能为千人万众所广泛接受,未必是哪一家一派的专利。譬如就“劳而不怨”一语而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在鲁观乐,评论《周南》、《召南》时就使用了“勤而不怨”之语,“勤”亦劳也。可知“勤(劳)而不怨”是当时公认的美德,只不过儒家学者对人伦道德特别关注,故而在这方面涉及得更多一些。
    3.劳以率之,正以桥(矫)之。反赦(索)其身,止欲去愿。
    (1)《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2)《论语·为政》:孔子对(哀公)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又见于《颜渊》孔子答樊须)
    (3)《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4)《管子·法法》:“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15)
    按:“止欲去愿”有道家色彩,“无欲”、“少私寡欲”、“不见可欲”、“欲不欲”几乎是《老子》中的关键词,只是没有与“止欲去愿”相同的语词而已。
    前三句则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文本。然而,正如孔子自己所说,他是个“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者,其思想多取资于前人,如清翟灏(?--1788)在其所著《四书考异》“子帅以正”条下即云:“‘政者正也’别见《孝经纬》及《管子·法法篇》,盖亦古之成语。”(16) 这些思想因为经过孔子的整合和提升,产生了更加重大的影响,后人遂以为源于孔子。若我们做一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思想寻根,就会看到思想家们共享着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平台。后来的继承者,只要是优秀的思想,能为我所用,也就奉行不辍,至于问其所从来的工作,则留给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了。
    4.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员(圆)
    《说苑·谈丛》:“中不方,名不章(彰);外不圜(圆),祸之门。直而不能枉,不可与大往;方而不能圜,不可与长存。”(17)
    按:简文三句,句义不完整,疑书手漏抄,整理者也认为“此下原脱一句”。观《说苑·谈丛》所载者多先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格言谚语,如“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来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等等,故而可以认为本句也应该是当时流传的习语。而习语一般都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生活经验或人生准则,不应该指认为某家某派的思想--尽管《谈丛》收录者多反映儒家思想,这与儒家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和刘向的个人思想倾向有关。
    5.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
    《老子》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18)。
    按:强良,可以看作“强梁”的异文,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强梁”正作“强良”,是其证。
    本条“强良不得”之前连续七组相反相对的概念,也多能从《老子》中找到相应的文字,较明显者如“大智若愚”、“柔弱胜刚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等,这样看来也无妨说本条思想具道家的相对论色彩。但若是结合《逸周书》、《左传》、《国语》中大量的“……而不……”的表述,我们会发现,这种相对论思想其实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渊源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仅以《国语》为例,《晋语七》评祁奚“果而不淫”,魏绛“勇而不乱”,张老“智而不诈”,时在前572年。《晋语八》载叔向语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佐)事,比也;引党以封(厚)己,利己而忘君,剧也。”其时也在孔子之前,或约略与老子同时。《楚语下》载子高语曰:“其(王孙胜)为人也,展而不信,爱而不仁,诈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复言而不谋身,展也;爱而不谋长,不仁也;以谋盖人,诈也;强忍犯义,毅也;直而不顾,不衷也;周言弃德,不淑也。”时当孔子晚年。《越语下》载范蠡谏越王勾践语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又自我评价曰:“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种亦不如蠡也。”其中从语词到思想都与《老子》和上引《为吏之道》之文逼似,其时又逢孔子盛年。明乎此,我们也就不便断定“强梁不得”一语即渊源于《老子》,因为老子的思想显然取资于上述话语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