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俞志慧 参加讨论

10.吏有五失……四曰受命不偻
    《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通“恭”),故其鼎(考父庙之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26)
    按:偻:鞠躬,表示恭敬。宋戴公即位之年在前799年,宋宣公即位之年在前747年,知正考父在宋宣公即位之初已垂垂老矣,则其庙鼎铭文之撰当在此后不久,下距私学兴起,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尚有很长一段时间。因而,与其将这些行为和思想生搬硬套地指派到某家某派之下,还不如看作某些人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
    11.处如资(斋),言如盟
    《礼记·曲礼上》:“若夫坐如尸,立如斋。礼从宜,使从俗。”(27)
    《困学纪闻》卷七:“《太平御览》引《庄子》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子待也,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斋,食饮若祭,吾卜之久矣。’”(28)
    按:“立如斋”与“处如斋”义同。“若夫”二字从郑玄到孔颖达皆释作为丈夫之事,观其前后皆为不相连贯的格言警句,当从朱熹之说,视之为衍文。与上引二则相近的表达还有:“臣(臼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29) 臼季所引述的这一则古语又成为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的蓝本,无论“如宾”、“如祭”、还是“如斋”,皆从“敬”字立说。敬之为德虽然成为后来儒学的一个关键词,但其社会基础却极为广泛,渊源也甚为古老,不能因为谁曾经提倡就把这种思想归到谁的名下。
    12.毋施当(常)
    按:整理者云:“施,疑读为弛。当,读为常。此句意为不要废弛应该经常遵守的原则。”准此,则“易常”之义与韩非反对的“无变古,毋易常”④的思想相同,而与儒家着意于继承前人的学说和制度的思想更为接近。
    13.口,关也;舌,几(机)也。一堵(曙)失言,四马弗能追也。口者,关;舌者,符玺也。玺而不发,身亦毋薛(嶭)。
    《论语·颜渊》: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邓子·转辞篇》:“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31)
    《说苑·谈丛》:“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上马不能及……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32)
    按:《邓子》一书,真伪莫辨,阙所不知可也。《说苑·谈丛》自是当时流传的格言谚语集锦,结合《为吏之道》其他一些格言谚语,大致可以断定本段所录者亦为当时广泛流传于人们口耳中的格言谚语,要亦非一家一派所能范围。
    14.审耳目口,十耳當一目。
    《墨子·尚同下》: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33) (类似的文字又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文繁不录)
    按:这一则比喻,一见于《墨子》,再见于《韩非子》,可见是当时各家共同使用的话语,既然《墨子》中已说“一目之视也”的比喻引自古“语”,则《为吏之道》中所见者当系对长期以来流传的习语的抄录,从这里是无法看出其学派特色的。
    从以上十四条《为吏之道》与先秦文献材料的相关性中可以看出,《为吏之道》中的思想有与孔子、荀子等儒家思想相同者,有与老子、文子之道家思想相同者,也有与墨家、法家思想相通之处。但更多的并不限于哪一家哪一派,而是当时社会共同的思想认识和话语资源,其中明显体现着综合各家思想特别是集合当时流传的时谚习语的集锦特色。因而不能本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只注意某一家的思想而忽略其他各种思想,以至于影响到对其思想丰富性的认识。特别要注意的是,其中某些思想虽能从某家某派的著作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句,但其实这些思想并非为一家一派所独有,而往往是当时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共同使用的话语,如“安静毋苛”一语,魏启鹏先生以为出于文子,他引《文子》为证:《精诚》云:“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微明》亦云:“苛峭伤德。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最后得出结论道,上述内容皆“安静毋苛”论之所本。(34) 魏氏所说看上去信而有征,其实,儒家也反对苛政,《礼记·檀弓下》即载有孔子对子贡“苛政猛于虎”的告诫,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又如《为吏之道》中所说的“宽以治之”与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很接近。但同时,孔子亦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的最高境界,他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就与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声气相通。再如“宽俗(裕)忠信”,魏启鹏先生上文举《文子·上仁》和《精诚》为证,其实,先秦各家都借用“忠信”的概念,尽管其内涵言人人殊,惨礉如韩非,其《韩非子》五十五篇中居然也有《忠信》一篇。因而,光凭个别概念或句子的相似性就对其学派归属下结论是靠不住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