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简论西魏北周改革(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族研究》 刘国石 参加讨论

“罢门资之制”使魏周选拔出大量有才能的人,不过,“罢门资之制”并不是将门阀士族出身的人一律排斥于官僚机构之外,当时被重用的门阀出身的人也不乏其例,苏绰本人即其中之一。当然,这些人的选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门阀出身和门阀所代表的经济基础,而是由于他们本身,由于他们都以功名著称,以武用见知者尤多。苏绰虽非武人,其进用也是靠个人才学,与门第无关。
    擢贤良实际上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北周六官中已无中正官地位,终北周之世,举士权一直归于州、郡、县。(注:参见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306页。 )擢贤良从根本上改变了门阀制度确立以来那种门阀垄断政权的局面,从制度上确立了寒人的政治地位,从而也解决了孝文改制遗留下来的门阀制与客观上地主阶级内部阶层变化的矛盾,又是对腐朽政治制度的克服。
    (2)先治心、敦教化。“六条诏书”的头二条是先治心、 敦教化。先治心条指出:“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但又不仅仅是治百姓之心,也是治官僚阶层之心,尤其是治地方官之心。所以该条又强调说:“(宰守)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治心,即要求地方官“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可见,先治心强调的是培养至公之心,实际是要求官僚阶层克服过去由于门阀重私利而轻公益、压抑人才以及因民族隔阂所造成的狭隘的民族心理。其实无论是先治心还是其他五条,前提条件都是要求执政者处以公心。敦教化与先治心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并非是一个范畴,敦教化是将教化与经济加以联系。该条指出:“中兴始尔,大难未平,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致使礼让弗兴,风俗未改。比年稍登稔,徭赋差轻,衣食不切,则教化可修矣。”其中之意是经济发展了,百姓衣食充足,才可以行教化。经济条件是教化的基础,无经济条件保证则无以谈教化。“故先足其衣食,然后教化随之”。这是管子以后开明政治家的一贯主张,其中贯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敦教化的提出也进一步提高了儒家学说的地位,这又为后来周武帝毁佛作了思想准备。
    (3)尽地利、均赋役。 缺乏粮食是西魏弱于东魏的一个重要方面。西魏进攻东魏,有时就是为夺粮而引起。如西魏大统三年(537),关中灾害严重,宇文泰遂发兵攻东魏。双方大战于沙苑,东魏军大败。(注:《资治通鉴》卷157,梁武帝大同三年。 )西魏因胜利而暂时解决了粮荒问题。由此可见,西魏如不解决粮食问题,不但难以改变其所处劣势地位,而且连求生存都很困难。而“衣食所以足者,在于尽地利”,为此,魏周以尽地利为原则,在耕地使用、均田制、均赋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耕地使用即有效利用耕地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耕作要抢种、抢收和加强田间管理。“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秋收时,“皆应少长悉力,男女并功,若援溺、救火、寇盗之将至”。第二,对于游手好闲者,“随事加罚”。第三,要求除耕作外,还要经营园林、家畜饲养等农副业,“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这些内容颇似战国时期魏李悝变法中的“尽地利之教”。在此基础上,西魏又特别强调了地方官的督课作用,指出:“地利所以尽者,由于劝课有方。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长而已”。
    在均田制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削弱了奴婢受田。魏周均田制中没有涉及奴婢受田、纳税,也无取消受田的记录。但由于北周时期大量放免奴婢,事实上已削弱了奴婢受田。奴婢受田的削弱,增加了国家纳税人口,也是封建国家从经济基础上对奴婢占有的克服,北魏奴婢占有的严重状况因此而有了扭转。
    在均赋役方面,魏周规定,有室者,户调绢一匹、绵八两,同于北齐;田租,粟五斛,似较北齐的二石五斗重一倍。有关魏周租调征收,《隋书·苏威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初,(苏)威父(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世君子谁能弛乎?’”说明魏周租调偏重实出于不得已。魏周在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租调按丰、中、下三种年成征收。丰年征全额,中年半之,下年三分之一。关中多灾,历史上多有这方面的记录。由此可知,魏周租调征全额时仍属少数年份,而征一半及三分之一应居多数年份。这样分析或许有助于我们对魏周实际征收租调方面的了解。力役,魏周也按年成征发,丰年三旬,中年二旬,下年一旬。力役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除此之外,均赋役则无更多体现。魏周租调虽重,但由于自西魏以来始终有较好的统治政策,有大量的好地方官,实行了劝课农桑及一定程度上的廉政,这就避免了历史上某些政权及同时代的魏齐滥征赋税现象。所以,当时的百姓能够接受其赋税制度,魏周的统治也相对稳定。与魏周对峙的魏齐,从制度上看,赋税比魏周轻些,但至东魏高欢统治时,已是“文武在位,罕有廉洁”。(注:《北齐书》卷24《杜弼传》。)河清改制后“所在征税,百端俱起”,(注:《北齐书》卷8《幼主纪》。)以致“征税尽,人力殚”。 (注:《北齐书》卷8《本纪总论》。)对比之下, 魏周与魏齐在土地与赋役方面之功效是不言喻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