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二个时期是商王朝中期,特别是廪辛康丁时期。“众”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 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从商王朝前期以农田劳作为主职的氏族成员逐渐变成了商王 朝军队的中坚力量。请看这个时期的几例卜辞: 右戍不雉众。 中戍不雉众。 左戍不雉众。(屯南2320片) 翌日,王其令右旅暨左旅……见方灾,不雉众。(屯南2328片) □丑卜,五族戍弗雉王[众]。(合集3196片) 甲辰贞,禽以众……伐召方受又。(合集31976片) 上引卜辞最末一例为四期卜辞,余皆三期卜辞。“雉众”的雉,于省吾先生说:“应读为 夷,训为伤。”①上引第一例卜辞贞问右戍、中戍、左戍的众是否会有伤亡。戍为殷代军事 编制名称。本例卜辞可证众为戍的成员。上引第二例贞问翌日商王命令右旅和左旅征伐见方 ,众是否有伤亡。考释这条卜辞的意义应当提到《屯南》第2350片的一条卜辞,是条卜辞谓 “王其以众合右旅(暨左)旅”,《屯南》考释谓“由此可见,旅与众是不同的”。其实,这 条卜辞并不足以否定众为旅的成员的论定,“以众合右旅”当理解为聚集众合编为右旅。合 义古常为聚,例证多有。应当说《屯南》和我们前引的第二例是一致的,亦说明众可以集编 为旅。第三例的意思是,五族去戍守的时候,王众会不会有伤亡。众以族为单位去戍守某地 的卜辞还见于合集第26869片。这片卜辞分别贞问五族分别戍守“逐”等五个地方的时候, 王众会不会有伤亡。这是众以族为单位戍守的记录。上引最后一例贞问名禽者统率众去讨伐 召方能否得到神的保佑。分析四期卜辞,可以看到关于众参加农业生产的辞例极为罕见,仅 有《合集》31969一片。 为什么商王朝前期“众”多从事农作,而廪辛康丁时期则多从事戍守、征伐而成为商王朝 军队的中坚力量了呢?这是为殷代社会结构的演变所决定的。殷代前期,方国部落联盟尚有 颇大影响。商王根据这种情况,一方面让自己所直接统属的氏族成员--“众”从事农作, 以求增强商王朝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则让联盟内的诸方国部落外出征伐,一期卜辞习见的 登人伐某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从武丁到康丁经过几代人的发展经营,商王朝日益强大 ,商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大大扩展,这个区域的居住成员除商王族和多子族以外,还有其他 氏族,商王朝的军队也不再是方国部落的临时拚凑,军人已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因此 ,一部分众便首先当仁不让地成为戍、旅的成员,成为商王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在这个时期,“众”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它与“人”的区别逐渐泯灭。如下面两例卜辞: 庚申卜,祝贞:令并众卫。十二月。(合集40911片) 王其乎众戍□,受人唯廪土人暨□人又(有)灾。(合集26898片) 上引前一例为二期卜辞;后一例为三期卜辞。前一例贞问是否命令名并者统率其众去守卫 某地。武丁时期的卜辞里只有笼统地称众或众人,从二期卜辞开始,众才逐渐连于人名(同 时也可能是地名、族名)之后,表明除了商王朝之外,诸族也日渐强大,自己的族“众”也 成为一支可观的力量。前一例的“并众”可视为并这个族的族众。并众,即并族之众。这与 三 、四期卜辞里的王众(王族之众)的情况是一致的。上引后一例贞问命令众戍守某地,戍守者 --受族之人、廪土族人和某族之人是否有灾祸。后一例卜辞的三个地方者均称为“人”, 显然,前面所提到的“众”包括了这三地之“人”在内。在三期卜辞里,“雉人”(合集268 96片、26897片)与“雉众”相同;在四期卜辞里,“以人”(合集32270片-32278片)与“以 众”相同,都可见“众”与“人”的界限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