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晁福林 参加讨论


    第三个时期,即殷代后期,由于“众”与“人”的界限逐渐消失,所以“众”作为一个单 独的社会集团,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五期卜辞里,“众”字罕见,仅有屈指可数的 几例,且多系残辞,最完整者是下面一例:
    乙巳卜,在兮,隹丁未禽众。
    隹丙午禽众。(合集35343片)
    这例卜辞中的禽字,象手持工具捕豕之形,疑有捕获之义。这条卜辞贞问在兮这个地方捕 获众是在丁未日抑或是在丙午日。这一例卜辞中的众应当是众的阶层分化以后处于下层者。
    在第三个时期--即帝乙帝辛时期--“众”和“人”的概念已经融而为一,早在三、四 期卜辞里就屡见某地之人的称谓(见合集28030片,屯南307、427等片),也有从事某项职守 的人的称谓,例如,“卫逐人”(合集28062片)即守卫逐这个地方的人;“马亚人”(合集30 439片),即武职马亚所统率之人。从前面我们提到的“受人”等包括于“众”之内的情况看 ,“卫逐人”、“马亚人”等亦在“众”的范围之内。关于商周之际的文献记载表明,当时 “众”的概念已被“人”所代替。《尚书·泰誓》篇谓“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夷 人”指臣属于商王朝的诸方国之人。《诗经·皇矣》篇谓“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密人 ”指臣属于商王朝的密须氏之人。《史记·周本纪》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七十万人距武 王”。总之,如果说在商王朝前期有一个商王朝直接管辖的子姓氏族的“众”、“众人”这 样的社会阶层存在的话,那么到了商王朝后期这个集团则分化瓦解而趋于消失。可以推测, “众”的上层跻入贵族、武士的行列,其下层则和一般的人没有太多区别。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首先,甲骨文“□”中加一横划者,在作为偏旁使用时除了作“日”以外,还有不少是对 于居所或火塘的表示。在作日使用时,从无作“□”形者,而表示居所或火塘时,则作“□ ”与“□”中加一横划者并用。甲骨文“众”字所从者即此①。
    其次,甲骨文“众”字,其初谊并不是过去所说的“日下三人形”,它不从“日”而从“ 堂”(塘),意指在火塘旁共同居住生活的众多的人,即殷商时代的氏族成员。
    再次,分析与“众”、“众人”相关的卜辞资料可以看到他们在商王朝各个时期的情况有 所变化,而非始终如一。商王朝前期,他们是商王朝直辖区域的子姓氏族成员,是商王室经 济的主要劳动生产者。商王朝中期,他们的主要职责由农作而转向戍守和征伐,成为商王朝 军队的中坚力量。商王朝末期,他们逐渐分化,或跻身于贵族、武士之列,或下降于社会上 的一般的“人”。五期卜辞极少出现关于他们的记载,原因就在这里。
    作者附识:“□”中加一短横之形非为日月之日,而当为居所或火坑之形,此义流传甚久 ,直至战国文字中还可以见到。如战国秦汉间的竹简文字有、 、等字见于望山二号楚墓、包山楚墓、九店楚墓等所发现的竹简、专家释其 为“爨字的异体”(见李家浩《九店楚简》注释第68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甚确。这个字 和周代金文的“寮”字如出一辙,字形中火上的方形加点之字,或作田,均为□所表示的火 塘形的变化。
    ①郭沫若先生在其名著《奴隶制时代》中论证“众”和“众人”为奴隶的时候,曾经指出 :“‘众’或‘众人’既然是耕田的人,从字形上也就可以得到一个了解。卜辞众字作‘日 下三人形’,如或,像多数人在太阳底下从事工作。”此说虽 然受到专家质疑,但郭沫若先生从古音变化的角度所提出的说法,仍然是很重要的。他说: “从发音上来说,童(僮)、种、众、农、奴、辱等字是声相转而义相袭的。”(《郭沫若全 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此说信而有征,不可忽视。
    ①见拙作《试释甲骨文“堂”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995年第1期。
    ②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
    ③方述鑫等同志谓这个字“甲骨文本象穴居之形,□为穴居之室,其上之为 屋顶。居室既为止息之处,又为烹饪食物之所,故引申之而飨献之义”(《甲骨金文字典》 ,第404页)。此论甚精,足可为□的造字本义的典型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