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见拓跋职官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张庆捷/郭春梅 参加讨论

该要职相当于汉族什么职务呢?由他先任秘书下大夫,后兼录南部分析,“折纥真”很可能相当于汉族“下大夫”或“大夫”之职。北魏前期,大夫是主持尚书省曹务的要官,《魏书·官氏志》:天兴二年(公元399年)三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曹,凡置三百六十曹, 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属官,其有文簿,当曹敷奏,欲以省弹驳之烦。”虽然其后尚书省内部设置屡经变革,但大夫一直是其要职。“下大夫”不知何时设置,检之史书,下大夫同样也是尚书省要官,诸部曹或设下大夫,或置大夫,不见并置之例。从“下大夫”或“大夫”迁“尚书”的例子俯拾即是,如碑文中的“高都公慕容白曜”,就是由北部下大夫升为北部尚书的。《魏书·慕容白曜传》:“高宗即位,拜北部下大夫,袭爵,迁北部尚书。”《魏书·王嶷传》:“(王嶷)少以父任为中书学生,稍迁南部大夫。高祖初,出使巡察青、徐、兖、豫,抚慰新附,观省风俗。还,迁南部尚书。”
    下大夫或大夫不独是南、北部要官,而且也是三都坐之下的要官,由下大夫升为三都坐大官的例子也有。如《魏书·沈文秀传》:“显祖重其节义,稍亦加礼之,拜为外都下大夫。太和三年。迁外都大官。”以上事例皆证明,下大夫或大夫是一个仅次于尚书或三都坐的重要职位。李敷三月还是南部折纥真,五月就成为南部尚书,参据上引下大夫或大夫升迁事例看,折纥真极可能就是下大夫或大夫,或者说相当于下大夫和大夫,这是仅次于尚书的要官,负责各部曹的具体事务。两者名称不同,疑由鲜汉两族称呼差异所致,或由以后曲笔掩饰所致。
    也有这种可能,折纥真就是前引《南齐书·魏虏传》中的“折溃真”,两者有一字之差。“为主出受辞人为‘折溃真’”,何谓“为主出受辞人”?涵义甚为模糊。析其字词,“受”有“接受”与“授”之义,“辞”有“政教”、“王命”之义。《诗·大雅·板》:“辞之辑矣,民之洽矣。”郑玄笺:“辞,辞气,谓政教也。”高亨注:“辞指王朝政令之辞。”从这个意义上讲,“受辞”一词,便有接受承办君王政令之意。折纥真作为尚书之下的要官,职责就是主持办理部曹具体事务。由此联系推测,“折溃真”也可能就是“折纥真”。但这仅仅是推测,两者究竟是否一职,尚需新材料证实和更多的证据。
    折纥真是鲜卑官职,鲜卑官职有否品级,史载不详,经查阅,在北魏前期,不见鲜卑官职与官品有直接联系的记载。然而据《魏书·官氏志》载“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这种全面制定、实行官职等级的情况分析,不可能把鲜卑官员排除在外。有一点毫无疑问,鲜卑官职也存在等级高下之分,与汉族官号比较,虽然是两个系统,但彼此间一定有某种沟通、对应的方式,以便确定庞杂的鲜汉官号等级,实现官制统一。在北魏,这种沟通、对应的方式就是“比”。如《南齐书·魏虏传》叙述拓跋职官说:“又有俟惑懃地何,比尚书;莫堤,比刺史;郁若,比二千石;受别官比诸侯。”另在《魏书·官氏志》中,也存有大量“比”的例证,通过与汉族官员品阶“比”的方式,也就可知某鲜卑官职相当于几品官职。折纥真“比”的汉族官号,极可能就是前面考证的“下大夫”或“大夫”。据《官氏志》所载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颁行的《前职员令》,下大夫的品阶为正四品上阶。
    将鲜卑官员与汉族官职品阶联系起来的方式,除“比”的方式外,还有一种间接方式,即依一人所任官、爵、品基本相当的原则,从该鲜卑官员所兼汉族官号、爵位两方面来考察。但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推断也并非十分准确,一是某人所兼官爵存在品阶不同之别,二是存在几人同任一种鲜卑官职,但相互所兼汉族官爵却有较大差异的情况。受这些客观因素制约,故这种推断的结果有时能集中于某一品阶,有时只能是个大致范围。
    从碑中所见众折纥真所兼诸汉族官号考察,有鹰扬将军、左卫将军、宣威将军、建威将军、游击将军等,据《前职员令》,鹰扬为五品上阶,左卫为从二品上阶,宣威为六品上阶,建威为四品中阶。游击将军在《前职员令》中不见,在《后职员令》中,规定为四品上阶。再从爵位看,8位折纥真中有4人带爵位,3人为子爵,1人为男爵。北魏前期爵也有品,依天赐元年有关规定,子爵为四品。当时男爵被废除。综合官爵两方面看,折纥真的品阶当在从二品上阶至六品上阶之间,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可能和折纥真本人的功劳、门第、爵位、兼官及所在部曹轻重与否有关。
    碑文所记8位折纥真,明确在何部曹供职的有6位,其分别为北部、南部、主客、内都坐、中都坐、外都坐,另两个不详。以上情况表明,一个部门只见一个折纥真,这与一部门并置数位尚书的情况相比,显然是非常特殊的。令人奇怪的是,从碑中考订殿中尚书有4位, 殿中给事有6位,却不见一个殿中折纥真,同样,有1个驾部尚书,2个驾部给事,却不见有驾部折纥真,颇使人怀疑,这两部是否有折纥真,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各部曹都设有折纥真?由于不见这方面的资料,此问题不得不暂付阙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