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见拓跋职官初探(6)
稽考史书,胡墨田不见记载,第三个因碑残名缺难以查找,唯第二个内行令宿六斤阿□经比较姓氏官爵,似为史传中的宿石。《魏书·宿石传》记云:“兴光中,迁侍御史,拜中垒将军,进爵蔡阳子,典宜官曹,迁内行令。”碑传互校,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同任内行令,年代也相符,姓氏也对。众所周知,宿氏原为宿六斤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为单姓后,才变为宿氏。不同之处是,碑中记为“鹰扬将军、蔡阳男”,而传中记为“中垒将军、蔡阳子”,传中所记官爵的品阶均比碑中所记官爵的高。出现这种差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传中所记“拜中垒将军,进爵蔡阳子”恐是和平二年以后之事,后世史官不查,误记到兴光中。二是兴光中曾“拜中垒将军,进爵蔡阳子”,和平二年前又因过被降,衡量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因此由碑传相同之处看,宿石和宿六斤阿□似是一人。 在《魏书》中,还载有几位内行令,如和天受,“初为内行令,太和六年,迁驽库曹下大夫”(注:《魏书·和天受传》。)。又如苟颓,“世祖至江,赐爵建德男,加宁远将军,还,迁奏事中散,典凉州作曹,迁内行令……”(注:《魏书·苟颓传》。)。再如王遇,“为中散,迁内行令、中曹给事中、加员外散骑常侍、右将军,赐爵富平子”(注:《魏书·王遇传》。)。 通过以上情况可见,任内行令者多有爵位。爵分子、男两种,也多兼将军号,有宁朔将军、鹰扬将军、宁远将军等。据《官氏志》,子爵为三品,男爵为四品;宁朔将军为四品上阶,鹰扬将军、宁远将军为五品上阶,由此推测,内行令应是相当于三品至五品的官职。 内行令是内侍之官,又多有兼官爵位,其中一人还是拓跋宗室成员,其地位显然比内行内小高。从碑文中内行令列在内行内小前后看,他们很可能是内行内小的长官。其存在的时间,由前引资料分析,当存在于北魏前期。 内三郎与内行内三郎 《南巡碑》中载有67位内三郎,其中48位兼将军号或其他官职,将军号有中坚将军、折冲将军、右将军、鹰扬将军、宁朔将军、骧威将军、轻车将军、宣威将军、前将军、明威将军、武□将军、奋威将军、后军将军、厉威将军、威烈将军、伏波将军、威寇将军、威虏将军、威武将军、广威将军、宁远将军、武毅将军、扬烈将军等,依《前职员令》,品阶最高者是从二品上阶的右将军和前将军,最低者为第六品下阶的武毅将军。其中15人有侯、子、男三种爵位。这些情况表明,内三郎同历代皇帝的卫队一样,品爵结构相当复杂。 官爵品阶悬殊甚大是内三郎的特点,究其原委,有出身、资历、功劳诸方面的原因,如《北史·来大千传》:来大千“永兴初袭爵,位中散。……迁内三郎、幢将,典宿卫禁旅。”这是任内三郎前已有官爵的例子。还有一些人,是在任内三郎后,由于勤劳王事,随征立功,才获得其它官爵。如《魏书·费于传》:费于“代人也,起家内三郎,世祖南伐,从驾至江,以宿卫之勤,除宁远将军,赐爵松阳男”。又如《魏书·豆代田传》:“豆代田,代人也,……以功迁内三郎。从付赫连昌,乘胜追贼,入其宫门,门闭,代田逾宫而出,世祖壮之,拜勇武将军。”其子豆求周即碑文中的“选部尚书、长广公豆连求周”。《魏书》本传记他“为内三郎,从驾到江,赐爵五等子”。可见他的爵位,也是靠任内三郎后所立军功获得的。以上事例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内三郎中存在种种官爵悬殊的原因。 内三郎的职责是守卫宫廷,护驾出征,所以选拔内三郎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武功出众。如淮陵侯大头是因“善骑射,擢为内三郎”(注:《魏书·元大头传》。)。陈建“以善骑射擢为三郎”(注:《魏书·陈建传》。)。陆真也因“膂力过人,拜内三郎”(注:《魏书·陆真传》。)。他们都是靠武功起家,凭武功升迁的。 此外,内三郎的职责也决定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成员绝大多数为鲜卑族人。如碑文所见67位内三郎,汉族的仅有11人,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有52人,余4人不详。值得注意的是,内三郎中还有8位“直勤(拓跋宗室成员)”,其余多为斛律、独孤、拔烈兰、达奚、素和、步六孤、袁纥、侯莫陈、叱罗、契胡、丘目陵等大族子弟,充分表明了内三郎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内三郎之职在北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之初,已有内三郎。《魏书·官氏志》:“太祖登国元年,……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统长领殿内之兵,直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统之。”“三郎卫士”即“内三郎”。内三郎在北魏太宗、世祖、高祖朝也屡见记载,直到孝文帝执政前期依然存在。《魏书·娄提传》:“娄提,代人也。显祖时为内三郎,显祖暴崩,提谓人曰:‘圣主升遐,安用活为!’遂引佩刀自刺,几至于死。”另《南齐书·魏虏传》也载,南齐建武二年(北魏太和十九年),双方交战,北魏孝文帝出征,“军中有黑毡行殿,容二十人坐,辇边皆三郎曷刺真”。这里的“三郎曷刺真”,负责护卫皇帝,显然是内三郎的异称,可证内三郎依然存在,孝文帝以后,再不见有内三郎的记载,说明此后它才逐步消失。 碑文中还有“内行内三郎”一职,从碑文观查,它与内三郎的区别不仅是名称的不同,而且排列位置也不同,它在内侍官之列,内三郎在从臣之列,证明它同内行内小,内阿干一样,是内侍之官。此职在史籍和其他碑志中不见记载,在《南巡碑》中也仅见两例,一例是“内行内三郎高平国”,另一例是“内行内三郎段鱼阳”,两例均是既无将军号和其他兼官,也无爵位的。其位次在内阿干之后,内行内小之前,推析其品阶,也当介于两者之间。由于有关资料很少,其职责不详,似乎与内三郎相近,只是更贴近皇帝而已。或就是内三郎,入内当值者称“内行内三郎”,究竟如何,尚待新资料补证。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