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见拓跋职官初探(8)
内阿干 “内阿干”一职乃拓跋官号,极为少见,《魏书》也仅在《元遵传》记载一例,云:常山王元遵“长子悉可陵,年十七,从世祖猎,遇一猛虎,陵遂空手搏之以献。世祖曰:‘汝才力绝人,当为国立事,勿如此也。’即拜内行阿干”,内阿干即内行阿干的简称。《宋书·鲜卑吐谷浑传》:“鲜卑呼兄为‘阿干。’”有学者据此推定,“内行阿干”也就是《魏书》中屡见记载为“内行长”(注: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内行阿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3页。)。 如《长孙头传》长孙头袭爵吴郡公,“高宗时,为中散,迁内行长,典龙牧曹,天安初卒”。《刘尼传》:高宗即位,“以尼为内行长,进爵建昌侯。”《苟颓传》:“父洛拔,内行长。”《山伟传》“其先代人,祖强,……从显祖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诏强射之,百步内二狐俱获,位内行长。”《于劲传》:“世宗纳其女为后,封太原郡公。……劲弟天恩,位内行长,辽西太守。”内行长又有书记作“内入行长”,如《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一年:“魏主轻山胡,日引数十骑登山临视之。白龙伏壮士十余处掩击之,魏主坠马,几为所擒。内入行长代人陈建以身扞之,大呼奋击,杀胡数人,身被十余创,魏主乃免。”“内入行长”在《魏书·陈建传》记作“内行长”,因此知“内阿干”、“内行阿干”、“内行长”、“内入行长”实为一职之异称。 在《南巡碑》所载众人中,有九人为内阿干,他们是: 1.中常侍宁南将军太子率更令内阿干南阳公张天度 2.宁[东]将军宰官内阿干魏昌男代伏云右子尼 3.[左]卫将军内阿干太子左卫帅安吴子乙旃阿奴 4.□□将军太子庶子内阿干晋安男盖娄太拔 5.扬烈将军内阿干阴陵男社利幡乃安 6.安北将军内阿干东平公是娄敕万斯 7.宁东将军内阿干[建]安男尉迟沓亦干 8.[散]□□□内阿干嘉宁男若干若周 9.库部内阿干□□库兰 内阿干的品爵、职责、存在时间等均不甚详,有必要在此材料基础上予以探索。首先,据碑文看,九位内阿干皆排在碑阴第一行,而这一行之尾清晰地注明“右五十一人内侍之官”,以下数行官名内再无内阿干,证明内阿干确属内侍之官。 其次,内阿干有地位高低之别,这由其兼任的文、武官号品级高低上可以得知,碑阴所见九名内阿干中,有六人分别兼有左卫将军、扬烈将军、安北将军、宁东将军和宁南将军诸将军号。还有二人兼文官号,一为太子庶子,一为散骑常侍,剩余一人单任“库部内阿干”。据《前职员令》,左卫将军品阶为从二品上阶,扬烈将军品阶为五品上阶,安北将军为二品下阶,宁东将军、宁南将军的品阶在诸史中不见记载,暂且不论。再考内阿干兼文官者,一人兼太子庶子,此职为从三品上阶。一人兼散骑常侍,此职为二品下阶。综合以上所考,可见内阿干兼官品阶均在二品下阶至五品上阶之间。参较《魏书》所载内行长兼官品阶,也未突破该范围。因此依照兼官品阶,推测内阿干的地位,一般约在二品至五品官之间。 又次,据内阿干的爵位也可推测其品阶,碑文所见9位内阿干,有2人为公爵,1人为子爵,5人为男爵,1人无爵。 北魏道武帝时有以爵授品的规定: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注:《魏书·官氏志》。)。伯爵和男爵被恢复后,爵品关系随之变化。至孝文帝太和年间,再次颁布了爵与品的规定:公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注:《魏书·官氏志》。)。前列九位内阿干,八位有爵,分别为公、子、男三种爵位,依规定当在一品或二品至五品之间,同前面由兼官推品阶的结果相近,故可作为佐证,依照古代官品爵大多一致的规律,从另一角度证明内阿干的地位当介于二品官至五品官之间。 复次,再考察内阿干的职责。从碑文上看,九名内阿干中,七人单称内阿干,余二人一为“宰官内阿干”,一为“库部内阿干”,反映出内阿干也有分工的不同。单称内阿干者,可能不负责具体事务,内阿干前加具体部门名称的,可能是负责内廷此一部门的长官,如宰官内阿干和库部内阿干,显然是负责宰官曹和库部的。验之《魏书》等史籍,也是如此。如罗伊利为内行长,“领御食、羽猎诸曹事”(注:《魏书·罗伊利传》。)。薛虎子任内行长,“典奏诸曹事”(注:《魏书·薛虎子传》。)。这是负责内朝具体部门的内行长。单称内阿干者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遇御驾亲征,他们便随驾作战。如可悉陵,任内行阿干,从世祖平凉州,由于作战勇猛,“拜都幢将”(注:《魏书·可悉陵传》。)。又如陈建,任内行长,征讨山胡时,为保护世祖,“身被十余创”。胡三省注此说:“内入行长,魏官也,盖选勇力之士,入直禁中,行长则其部帅也。”(注:《资治通鉴》卷一二二。)可见内阿干也是侍卫首领,但由于立功后才“拜都幢将”,又可见他是级别低于“都幢将”的侍卫首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