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仙芝伐石国与怛逻斯之战(3)
三、高仙芝的反攻与怛逻斯之战 首应指出,高仙芝伐石国是唐朝对大食举行的一场西域反攻,但却以悲剧的结局而终场。 如前所述,岭外地区(“岭”指葱岭),包括河中地区及乌浒水域,即阿拉伯词汇中的河外地区(“河”指乌浒水,即阿姆河)原本都属唐朝管辖,后来都为大食夺取(“河外扩张”就是夺取唐朝岭外之地)。石国更一直是唐朝属国,也被大食夺走。可见在唐与大食百年对峙的过程中,唐朝一直取守势,而大食一年取势。唐玄宗继位以后,曾有意转守为攻,开元初年,曾先后发动了以阿史那献、郭虔瓘为主将的西征,却都以失败而告终。迫于大食的强大,唐朝对于这一势力的挑战一直保持克制,并因为未能捕捉住有利的战机,政策上也不断发生犹豫。至天宝年间,李林甫为相,自兼安西大都护,雄心勃勃地志在对这两个宿敌策划全面反攻,正是在这一政治大背景下,高仙芝大步走上历史舞台。 高仙芝,降唐高丽族人,父高舍鸡,从军西域,任四镇校将,高仙芝长得一表人材,善于骑马射箭,本来因为父亲的功勋,录用为游击将军,几年以后,战功卓著,已晋升为父亲的平级军官了。夫蒙灵察任安西节度使时,天宝三年(744)督兵攻灭黄姓突骑施,斩莫贺达干, 大约高仙芝参加了这一战役,又立巨大战功,特加提拔,很快转焉耆守使,进而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年仅二十多岁,已成为仅次于安西主将,总揽四镇兵权的副将了。 天宝六年(747 )唐朝决定打开通往吐火罗及葱岭以西诸国的道路,大、小勃律就地扼此道咽喉,这两个国家原本都臣服于唐,但后来改附吐蕃,历任安西都护都无可奈何。这次破格任命高仙芝以安西副都护身份出任安西行营节度使,出征小勃律,率一万余骑,出拨换、疏勒,入葱岭,渡过播密川,到达特勒满川后,因路径狭窄,不容大军齐进,遂分兵三路,疏勒镇守使赵崇玭率骑兵三千由北谷道进军,拨换守捉使贾崇瓘另率一路取赤佛堂道路进军,高仙芝自率主力与监军边令诚从护密国进军,越过这段险径以后,在今沙尔哈特附近的连云堡会师,那是一座厚木垒成的城堡,建在陡险的高山上,前临大河为阻,吐蕃有重兵把守。高仙芝率军渡过急湍的娑勒川(一作信图川),命令部将李嗣业、田珍各率陌刀兵、手持长柄大刀,冒着滚木礌石,自绝险处强攻连云堡,城破,留边令诚率伤、病员留驻城中,自率精兵深入,越泾驹岭,过阿弩越城,遣将席元庆率轻骑急进,先至大、小勃律接壤处,斩断连结两国及吐蕃援军必经的藤桥,桥刚断,吐蕃援军已至,但已只能望津生叹,进而尽斩小勃律城中吐蕃监军,俘小勃律王和吐蕃王之后凯旋。取代夫蒙灵察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种种迹象表明,高仙芝的破格擢拔,与唐朝宰相李林甫遥控安西大都护有关。旧史中对他多予否定评价,其实,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高仙芝的破格擢拔,与他有关,选择天宝九载(649)伐石国, 也是他所作出的决策。之所以选择此时,并非出自外交上的愚蠢,而是出自对形势作了全面的分析。这时,正当黑衣大食(伍麦叶王朝)、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易代之际。大食呼罗珊兵力从来没有如此虚弱。当时的形势恰好处于阿拉伯由伍麦叶王朝到阿拔斯王朝的转变时期,亦即汉文史料所记白衣大食、黑衣大食两朝易代之际。高仙芝伐石国,绝非仅仅出自他的主意,而是唐朝对大食全面反攻的具体执行者。 正是高仙芝初露头角,被提拔为焉耆镇守使的744年, 我国史书中的白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国势已衰,唐朝加紧了对葱岭外诸国的结好措施,开始筹划对大食的全面反攻,例如同拔汗那的和亲就是发生在这一年。747年即高仙芝被提拔为安西主将的那一年, 以并·波悉林为首的黑衣党人已在大食的东部省区--呼罗珊发起暴动,这是大食即将发生改朝换代的指征。天宝七载(748 )波悉林已占领呼罗珊全境,并率军向西推进。天宝八载(749)攻克库法城, 迎立圣裔阿蒲罗跋为哈利发,黑衣大食,即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业已诞生,一直忠于唐朝,反抗大食的吐火罗叶护阿史那夫里尝伽罗上书唐廷,要求唐朝乘势派兵打开乌浒水域通道,占领羯师,高仙芝应请出兵,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天宝九载(750)并·波悉林长驱西进至埃及, 生擒白衣大食末代哈利发末换,阿拉伯伍麦叶王朝灭亡,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正式建立,唐朝企图利用大食这一改朝换代的混乱形势,全面恢复葱岭外的传统政治主权,命令高仙芝率兵首先进攻大食的属国--石国,这个国家原来臣服于唐朝,但那个向唐称藩的石国王伊捺吐屯现已被降为石国副王。现任国王鼻施特勒是大食册立的,因而750 年高仙芝出兵攻陷石国都城,杀死了这一国王。与此同时,唐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也相配合,出兵攻俘了附大食的突骑施黑姓可汗,攻克碎叶城,重振唐朝兵威于岭外地区,胜利地完成了唐朝所委托给他的反攻使命。但是,此时的岭外地区基本上都已成为大食的势力范围,唐军的反攻,大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由之引发了两大帝国之间的面对面的历史性决战--怛逻斯之战。这场历史性决战以唐朝的惨败而告终,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惯于以成败论英雄的旧史中,总是将高仙芝伐石国事归咎于其个人的好战贪功。例如《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记云。 (天宝)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 同书卷221下《西域传·石国》所记也大略相同。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藩臣礼,请讨之,王约降,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于是西域皆怨。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逻斯城,败仙芝军,自是臣大食。 根据这些记载、似乎怛逻斯之战仅仅是出于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个人的贪功好战,这是不正确的。事实表明,这既不是任何个人的偶然政策失误,也不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而是唐与大食两大帝国之间长期积累矛盾的总爆发。高仙芝主安西以后,几乎每战必胜,号称常胜将军。安西唐军,号称唐朝精兵之最。李林甫任命他为西域反攻的主帅,在唐朝将才之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他所捕捉的战机,也不能说判断失误。问题在于唐与大食之间的政治、文化、军事实力的对比仍然是唐劣敌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受到来自外国的强力冲击,反映了时至公元8世纪, 我国的应变、应战能力已难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了。因此,天宝十载(751)两国间的历史性决战爆发。 业已完全巩固了自身统治的黑衣大食派遣大将齐雅德统率所属中亚各国联军进犯唐朝。其时,由于不仅乌浒水域诸国早附大食,而且河中粟特诸国也几乎全都改臣于大食。其中包括康、安、米、史、曹、何、火寻、石汗那,以及黑姓突骑施,而唐军方面所能征调的属国、属部兵则只有东拔汗那和葛逻禄两国(部)兵,其中葛逻禄还属于新附部落,与唐渊源不深。可见,在属国兵力总数上,唐朝居于劣势。以双方主力,即安西汉军与呼罗珊大食军的实力对比而言,唐朝安西汉军虽号称“天下精兵之最”,本质上仍属武装起来的农民,所依恃的优势不过是一人二马,清一色的轻骑兵,却人无坚铠,马无护甲,其武器则唯恃弓箭、长矛、陌刀,所善者乃夜袭、守城,缺乏攻坚阵战所需的投枪等西方武器,大食则本身属骁悍的沙漠游牧民族,以战争为发财之道,战则五军并出,号五肢阵,最善阵战。入主定居以后,又兼而吸纳波斯、东罗马的军事成就,具备各种先进冷兵器,其冶铁业尤为中世纪之冠,兵刀犀利,盔甲齐全,为唐军所不能比。以后勤支援而言,唐军负责战时运输的“长行坊”不过以牛为主,次乃马,而大食方面则以驼为主,加之皮囊储水,阿訇鼓志,厚赏格以激士气,皆是一味讲求军中纪律的唐军所不能敌。加之,选择怛逻斯这一石国城镇作为决战地点也有利于大食,而不利于唐朝。因此,唐朝此次任命的主将乃唐朝一号将领高仙芝,而大食方面对阵的主将齐雅德仅属并·波悉林麾下第二号将领,则至多属第三号将领,所领亦呼罗珊一介偏师,其结果却是,双方“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还主安西”(注:《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载。)。唐军大败, 安定精兵损失殆尽,这位一代名将失去了常胜将军的荣誉。唐朝的西域统治也因此发生了初步动摇。这不仅是一场个人悲剧,更是一场民族悲剧。其历史影响是深刻的,所提出的历史问题及其历史反思,也是值得仔细回味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