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始,友道就有一基本内容,即“无友不知己”(注:《论语正义》卷一《学而》,第12页。)。将其引入“王者与友处”的君道中,臣贤于君就是君道的一条基本原则。《荀子·尧问》记,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喜形于色。吴起谏曰,昔楚庄王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杨注:疑谓博闻达识可决疑惑者)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武侯闻言而再拜曰:“天使夫子振(救也)寡人之过也”(注:《荀子集解》卷二○《尧问》,第360页。)。这则故事中,吴起的话是直接针对武侯之朝君贤于臣而君自喜现象而提出的批评,其“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作为亡国的为君之道是与“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的王霸天下的为君原则相对立的。由之可反证,无臣不如君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的君道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观世》对此说得最为明白:“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因此,明君所追求的是“左右视,尚尽贤于己”(注:《吕氏春秋校释》卷一六,第957-958页。)的无臣不如君的局面。“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明显是“无友不如己”观念在君臣关系中的翻新活用。将“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推至其逻辑的结论,就是只有能为君之友者,方可能为君之臣。也只有以贤于己者为臣,方可企及圣贤之君。两者合一,就构成朋友是理想君臣模式的基本内容。 先秦诸子中,融友道入君臣以促进君臣观念更新,对此贡献最大者为孟子。《孟子·万章下》: 万章问曰:“敢问友(赵歧注:问朋友之道)。”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尚,上也,晋谒)见帝,帝馆甥于贰室(尧请其婿舜住在副宫),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注:《孟子正义》卷一○《万章下》,第408-411页。) 这是先秦论朋友与君臣关系最详细的一则史料。它可分为三部分:朋友之道,君主交友,结论。现分别论述之。 第一部分是阐述一般交友原则。即不可“挟”(倚仗)富贵,年长、兄弟以交友,结论是“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第二部分是讲君友关系。“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朱熹注:“献子忘其势,五人者忘人之势。”(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7页。)从经、注可知,献子与其友是“忘势”(“无献子之家”)相处。接下来的费惠公、晋平公亦均是如此。孟子正是通过上述事例申叙君友关系应以“忘势”为原则。孟子认为,君主若“终于此而已矣”,那仍不过是“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君友关系的对应位置当是“王公之尊贤”,此“尊贤”的具体内容,即君与友共“天位”、“天职”、“天禄”。《孟子》中贤、德可互训,故“友德”与“尊贤”之义蕴相通。明乎此而可知,“王公之尊贤”、“天子而友匹夫”(赵注:“卒与之天位,是天子之友匹夫也”),是为“友也者,友其德”原则行于君友关系的逻辑结果。综上所述,这部分是用“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处理君友关系。君友关系,自“不可以有挟”言,应以“忘势”为原则;自“友其德”言,即共位、职、禄;合言之则是“忘势”“共位”,亦可曰“尊贤”(“王公之尊贤”)。结尾部分:“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赵注:“下敬上,臣恭于君也;上敬下,君礼于臣也。”朱熹《集注》:“当时但知贵贵,而不知尊贤,故孟子曰‘其义一也’。”从赵注可知,这段话是讲君臣关系原则。这里的“贵贵”是传统的尊君之义。“尊贤”,如上述,则赅括了由友道演生出的“忘势”、“共位”诸内容。因此,尊贤在孟子之世虽臻于极盛,但如是内涵的尊贤观念,在其时确如朱熹所言,实不为人所及知。孟子将“贵贵”、“尊贤”融为一体而作为君臣关系的指导原则。“贵贵尊贤,其义一也”自此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君臣关系的理论基础,并被其后几千年思想界,尤其是儒家奉为君臣关系的圭臬,汉儒赵歧谓其为“大圣之行,千载为法”(注:《孟子正义》卷一○《万章下》,第411页。),实为笃论。 孟子谈话从一般友道开始,经君主交友,将友道演化为君友应“忘势”、“共位”,并将“忘势”、“共位”一并归结为“尊贤”,最后与“贵贵”相融为君臣原则。经此创造性转换,友道就被完全融化入君臣原则中,而形式上的朋友痕迹则消逝得无影无踪。自始,若不从学术上求其渊源所自,实看不出“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与朋友之道有任何联系。孟子上述销友道以入君臣的思想方法,深化了对君臣、朋友关系的认识,拓展了两者内在的价值联系,对地域国家君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