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颍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黄宛峰 参加讨论

党锢之祸是东汉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震撼朝野,几乎牵动着所有士人的心。而在这场波及全国的政治事件中,颍川、汝南、南阳三郡士人最为引人注目。作为党人大规模活动前奏的清议始于此地亦盛于此地,党人著名领袖出自该地,由此注定了党锢之祸中罹难最多者也是该地,而遭党锢惨痛失败后奔走营救同党者仍是该地区的士人。可以说,三郡士人确已成为党人的核心和中坚。何以至此?显然,这与三郡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士人风尚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以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出现的党人,它以地方名门、名士为基础而最终成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借地域关系以交结朋党、虚誉成风的另一面。
    
    东汉党议的产生,《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谓“起自甘陵、汝南”。甘陵之事,是指桓帝即位后,擢拔他的老师、甘陵人周福为尚书,而当时的河南尹房植也是甘陵人,在朝中甚有声望。于是在甘陵便流传“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之语,“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范晔论曰:“党人之议,自此始矣”。汝南事,则指汝南太守、南阳人宗资委政于功曹范滂,南阳太守、弘农人成瑨亦委政于功曹岑晊,二郡又流传“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的风谣。范晔在《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中记述了这两件事后,写道:“因此流言传入主学,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举,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认为清议之风由此而起。
    被范晔视为党议开端的甘陵、汝南两事,若置于东汉中后期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去分析,即可看出,甘陵房、周两家宾客之争,不过是各为其主扬名,与春秋战国的食客并无二致。甘陵流传的这则风谣,虽然也含有对士人为官途径之是非曲直的道德评价因素,且后来党锢之祸中甘陵确实也考案“南北部”之事〔1〕,但它的缘起主要是门徒私争, 与当时政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士人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并无联系,因而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大的影响。汝南、南阳之事则不同,它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汝南太守宗资重用范滂,是“先闻其名”而“请署功曹,委任政事”的。范滂之得名,是因为作太尉掾时,曾毫无顾忌地举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结果受到尚书的责难,范滂即愤而辞官还乡。他任功曹这一要职后,“严整疾恶”,黜邪曲,擢直士,得罪权豪不少,以至于“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2〕。实际上汝南已开诬陷正直之士为党人的先声了。 南阳太守成瑨,也是一位“处位敢直言,多所博击”的鲠直派官吏〔3〕,他因郡内权贵子弟横行不法而欲严厉惩冶, 闻岑晊“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才请为功曹。岑晊遂即与成瑨商定,诛杀了与外戚、宦官串通一气,被称为“南阳大猾”的富商张汛,并诛杀其宗族宾客二百余人。郡中大震。“汝南太守范孟博”云云,无疑为汝南、南阳的某些士人所编,其用意在于讥讽宗资、成瑨无权(实则宗资与范滂、成瑨与岑晊是心心相印,彼我无忤的),表现的可能是那些不为范滂、岑晊所用者的不满情绪〔4〕。 由此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汝南、南阳确实已形成一定的小集团。
    成瑨诛杀张汛之事影响很大。时值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打击宦官及其爪牙的风潮渐起,太原太守刘颙收捕宦官赵津,山阳太守翟超没收宦官侯览家产,河南尹李膺等人纠罚宦官管霸、苏康,东海相黄浮诛杀下邳令徐宣。宦官大举报复,结果李膺、翟超、黄浮均服刑,成瑨、刘质惨死狱中。由此引起朝野哗然,太尉陈蕃曾不顾桓帝的盛怒,力谏成瑨等人是为国除害,不能诛杀。太学生们密切关注此事,“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之语,大约就于此时在太学流传。太学此语,就其形式而言,可能有鉴于甘陵、汝南品评人物之风谣,而论其实质,则与汝南之语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
    以上仅就范晔之论所做的简单考察,可知党议的形成与汝南、南阳的人物品评、政治局势联系比较密切。结合颍川、汝南、南阳三郡的具体情况分析,更可看出三郡士人与党议的关系。
    颍川、汝南、南阳三郡在地理位置上紧相毗邻,民风民俗有许多共同之处。《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仆,颍川敦愿。……(南阳)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看来颍川、南阳两郡人士之间的交通任侠之风,至西汉中期仍盛而不衰。汝南属西楚,西楚风俗“剽轻,易发怒”〔5〕、“急疾有气决”〔6〕。这种交通任侠、急疾易起事的民风民俗,对于三郡士人当有一定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便是士人的交游与结党。东汉的颍川、汝南、南阳三郡,又正是全国范围内文化最为发达,士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有学者曾将东汉时期全国各地所出书籍、士人、五经博士、私家教授、公卿等五方面的数字予以详细统计,其结果表明,颍川、汝南、南阳在诸方面均位于前六名之中, 且多在前三名或前四名〔7〕。三郡文化之繁盛,与东汉初年的政局有一定的关系。光武帝刘秀以儒生而征战天下,北上发展时追随其左右的主要是南阳、颍川、汝南地区的豪强及士人。因而开国后功臣宿旧多为三郡之人(《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付坚马列传》后条列三十二功臣,仅南阳、颍川两郡即占二十一人)。他们深知刘秀收兵权、抑武扬文之意,不少功臣及其子孙专注于儒经。新野人邓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即其典型〔8〕。 三郡特殊的政治地位,为其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汉定都洛阳,邻近京师的地理位置,又为三郡士人游艺太学、广交名士、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作为文人学士荟萃的三郡,士风异常活跃,士人高自标榜、不交非类的特点也格外突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