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颍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黄宛峰 参加讨论

三郡之内士人交游、品评之风如此,三郡之间士人的交往也很密切。他们有的结识于太学(如南阳何颙与颍川贾彪、 颍川陈实与汝南陈蕃、南阳岑晊与颍川李膺),有的则常至邻郡访士(如许劭到颍川“多长者之游”〔31〕;荀淑到汝南访黄宪、袁阆〔32〕)。三郡士人又自然成为他们共同议论的话题(荀爽与袁阆曾共论颍川士人〔33〕)。
    三郡的这种交游、品评之风是其它郡国所远远不及的。活跃的士风,邻近京师的地理位置,使三郡士人对政治格外敏感,往往闻风而动,遇事便发。东汉外戚、宦官经几番生死博斗后,值桓帝时期,宦官势力甚嚣尘上,引起天怒人怨所谓“匹夫抗愤,处士横议”〔34〕,“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35〕!清议之风便首先在三郡悄然兴起。除人们所熟知的许氏兄弟“月旦评”之外,兹有下列史料可做旁证。一是《后汉书·五行志》载,桓帝时有人上书言“汝、颍、南阳,上采虚誉,专威作福”。采何“虚誉”?不得而知,然而从当时形势分析,举国上下对宦官集团切齿痛恨,此时能博得声誉者,一般为不与宦官合作的正直之士。此上书单单点明三郡,这里的“上采虚誉”,很可能即是指三郡士人中激扬名声、互相提拂、议论朝政的清议之风。二是《后汉书·朱穆传》载: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南阳人朱穆任冀州刺史,因逮捕宦官赵忠的不法家属,被关进左校服劳役。颍川颍阴人刘陶时为太学生,率数千太学生诣阙上书,为朱穆讼冤,桓帝迫于强大的社会舆论,放了朱穆。这是东汉太学生首次公开联合声援与宦官势不两立的鲠直派官吏,也是东汉太学生请愿活动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作为这次请愿的组织者、领导者,刘陶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而刘陶的所做所为,与颍川士风不无联系。刘陶在上书中又特意提到“臣同郡李膺”,认为李膺与朱穆“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实为“中兴之良佐,国家之柱石”〔36〕,赞誉之情,溢于言表。此事从侧面说明了三郡清议之风的盛行。无独有偶,十二年之后,即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为颍川郡颍阴县令的苑康在泰山太守任上,因打击宦官而将被流放日南,“颍阴人及太山羊陟等诣阙为讼,乃原还本郡”〔37〕。看来到京为苑康讼冤的“颍阴人”定然为数不少,苑康才会被赦免。这位苑康在颍阴时,与颍阴名士关系密切,曾谓荀氏有八子,古代的高阳氏亦有才子八人,故改荀氏旧里西豪为高阳里。颍阳人的诣阙为讼,恐与荀氏等家族有关。它实际上也是对苑康打击宦官行为的声援,与刘陶率数千太学生为朱穆讼冤之事的性质一样。所不同的是,京师的太学生易于发动,地方上至京师的请愿,则要有相当复杂的背景方能成事。而颍阴人竟至诣阙为早已离任此地的苑康上诉,与颍川等地的清议之风应密不可分。三是《世说新语·赏誉》注引《李氏家传》曰:“(李)膺岳峙渊清,峻貌贵重。华夏称曰:‘颍川李府君,頵頵如玉山。汝南陈仲举,轩轩若千里马。南阳宋公叔,飗飗如行松柏之下’”。作为家传,一般不免有溢美之辞,这条记载却不是为李膺一个人歌功颂德,而是将李膺、陈蕃、朱穆三人并列,三位又都当之无愧是三郡反宦官的代表人物。它显然不是某个家族所编,而是三郡士人在品评人物过程中经过认真论定的。其流传大致应在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到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之间。 因公元153年朱穆由刘陶等人为之请愿而显名,公元163年朱穆已去世,所以到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后士人所颂扬的三君、八俊中已没有朱穆的名字了。并且在公元153--163年十年间,李膺、陈蕃、朱穆都已因反对权贵而显名,又都曾一度闲居在家乡〔38〕。三人未出仕前在各自郡中已有较大影响,又因得罪宦官而被免官返乡,更为乡人所敬重。三郡士人于此时编出歌谣来赞颂他们,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关于三郡风谣与太学风谣孰先孰后的问题,袁宏《后汉纪》卷二二曾曰:“是时太学生三万余人,皆推先陈蕃、李膺,被服其行。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晊之徒,仰其风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名行善恶,托以谣言”。认为太学生们对陈蕃、李膺的颂扬在先,汝南、南阳对范滂、岑晊的风谣在后。由论看来有一定的偏差。据我们上述的考证,公元153-163年,李膺、陈蕃、朱穆三人的早期政绩在三郡已赢得声誉,地方上便有风谣颂之。约在公元160-166年,南阳、汝南两郡流传“汝南太守范孟博……”之语〔39〕,而太学中流传“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的风谣,则是在李膺、陈蕃返京(朱穆已去世),又有打击宦官壮举之时, 其时大约已在公元166年左右了。经太学生鼓动,天下“托以谣言”,议论朝政之风遂波及开来。此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从中央到地方,一批正直官吏严厉惩处宦官及其爪牙,太学生们欣喜若狂,为之摇旗呐喊,而宦官集团则已磨刀霍霍,伺机下手了。
    
    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于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 导火线是李膺(时为司隶校尉)杀了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又杀了与宦官交往密切的术士张成。张成的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震怒,诏下郡国逮捕党人,于是李膺、陈实、范滂等二百余人锒铛入狱。
    陈蕃时为三公之首的太尉。当桓帝与宦官商定大捕党人、案经三府时,陈蕃拒不签名。李膺等人下狱后,他又上书报谏,然而一切无济于事,陈蕃反而因此被免官。于是“朝廷寒心,莫敢复言”。贾彪时为新息县令,未及于难,却慨“谓同志曰:‘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乃入洛阳,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武等讼之, 桓帝以此大赦党人”。贾彪之所谓“同志”,当然是不与宦官合作的士人。他选择窦武,除了窦武身为外戚(窦武长女于公元165年立为皇后), 可起一定作用外,更因为窦武平时与士人交往甚密〔40〕。
    党人被赦免后,被宣布禁锢终身不得为官。而他们的声望更高了。李膺回颍川,“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范滂出狱返乡,“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辆”〔41〕。以数千辆车的规模前去迎接,其场面、气氛之悲壮可想而知。它实际是南阳、汝南士大夫对宦官的又一次规模宏大的示威,标志着反宦官运动的继续与深入。不久,士人便“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推出了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三十五位名士。
    这三十五位名士中,三君为:窦武、刘淑、陈蕃,“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八俊次一等,“俊者,言人之英也”,为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这些名号,当时也经许多士人反复议论。《世说新语·品藻》载:“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蔡邕)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陈蕃、李膺以下的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中,史籍明载有博击宦官之举的有:荀翌(颍川人,荀淑的侄子)、杜密(颍川人)、刘祐(中山人)、魏朗(会稽人)、蔡衍(汝南人)、范滂(汝南人)、陈翔(汝南人)、苑康(勃海人)、羊陟(太山人)、张俭(山阳人)、岑晊(南阳人)、翟超(籍贯不详),加上陈蕃、李膺,十三人中,三郡士人占了八人,且陈蕃、李膺的地位与影响又非一般人所能比拟。审视这份由士人议定的“名士谱”,以三郡及今山东境内山阳、泰山、东平一带的人士最为集中(此地有张俭、刘表等十一人),而山阳人士除张俭外,并无过人之举〔42〕。山阳人王畅曾为陈蕃所举荐,主要政绩是在作南阳太守期间惩治不法豪族。刘表当时则只是随王畅在南阳就学的一介书生。王畅、刘表分别被列入八俊、八及,大约主要还是南阳、汝南的舆论力量。总之,这三十五位名士中,三郡士人显然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