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考古学新理解论纲(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俞伟超/张爱冰 参加讨论

五、聚落论
    考古学家要在生态环境中研究文化,聚落形态的分析就是经过选择后得到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1952年,格雷厄姆·克拉克的《史前欧洲:经济基础》(17)出版,考古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技术经济与生态的分析。1953年,威利的《秘鲁维鲁河谷聚落形态的研究》(18)问世,标志着地理学与民族学方法进入考古学领域,遗址整体开始代替器物成为研究的基本单位。1967年,张光直发表《聚落》(19)一文,更强调史前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史的比较、分析,应以聚落为基础。此时,欧美大面积揭露的遗址为研究史前聚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聚落形态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波兰考古学家克鲁克(Janusz Kruk)对中部欧洲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解释, 形成了所谓的欧洲模式,是西方的研究范例。
    按一定规则组织在一起的人群居住在一定区域,构成聚落。聚落必有其形态。聚落形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应被看成是文化的内涵之一。聚落形态的研究,是寻找某一特定环境范围内的聚落形态的特点及其成因,也即聚落形态的文化适应特质。
    人在大地上生存,必有其活动的空间和位置。对其生存状况来说,身居何位至关重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为生计;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在于信仰与亲属关系;对称布局,辐射安排,出自审美。居所,集市,坛庙,墓地,皆有其位。在其位,则适应,则安定,则和谐,则美;不在其位,必冲突,必不宁,必紊乱,必丑。统言之,特定的聚落形态,皆由经济、社会、审美观念三大因素所决定,审地察势,划定范围,条理规则,比较异同,求其变化,说明原因,就是聚落形态研究的内容。
    所谓经济因素,首先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聚落形态对于自然条件的适应,如房屋群与就近自然环境的关系、各聚落的分布位置等。其次为人们群体结构内部的劳动分工情况,如聚落内不同经济活动区的划分等。
    所谓社会因素,如我国古代的聚族而居而葬,是由氏族、家族、宗族的血缘纽带和亲属关系所制约。摩尔根据美洲印第安人房屋布局讨论其家庭生活状况,写成了《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其隐含的前提即社会因素为聚落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这部著作为后人提供了这方面研究的范例,有的学者曾参照这种研究对临潼姜寨、淅川下王岗、郑州大河村等地的仰韶房屋群加以解释。
    所谓审美观念因素,即指选择符合美感要求的恰当位置而言。位置是否恰当,当然是一种主观认定。故既有对称的美,也有变形的美;既有凝聚向心的美,也有自由辐射的美;既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也有曲径通幽的情趣。当然,美感又有其文化性和时代性。不同文化各具特有的美感要求,而同一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美感要求又会差异很大。不过,美感总有其符合自然属性的原则,凡违背这种原则的,一定有害于审美之感,一定不会是聚落中的常见形态。
    我国从50年代发掘半坡仰韶遗址起,就开始注意聚落的形态。70年代以后对临潼姜寨仰韶居址的研究,更重视分析房屋群的布局与氏族集团的关系。近年苏秉琦先生则指出了一般聚落遗址与中心聚落遗址之间性质上的差别,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概念。古文化遗址指原始村落,古城遗址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遗址指高于氏族部落的政治实体出现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20)。这是一种统一考虑时间顺序、空间位置以及文化发展观念的思想。
    严文明(1987)则提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发展阶段性的具体意见。他认为农业文明是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起因,这些聚落又因地理环境和经济类型之异形成不同形态。总起来讲,早期是封闭的;中期出现中心聚落和专业性经济中心及宗教中心;最后导致城市出现,形成一些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21)。
    就严格意义上的聚落形态研究而言,仅对某一聚落形态作单一连续线上的发展过程的考察是不够的,应当从分析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中的区域内若干同时期遗址出发,分析这些遗址和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比较遗址内不同居民群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方式的异同,寻找不同文化的特点、进步法则乃至其动力。
    国外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聚落形态研究,注意力几乎集中在史前时期,青铜时代以后的城市形态,则一直另有研究传统。我国宋代以来的沿革地理研究中,就有绘制城市地图、结合实地考察复原古代都城平面图的传统。近代考古学产生后,对古城的勘探、发掘与研究,即承此传统,注重平面布局的复原,讨论其位置的选择与附近山川的关系,阐述古城设计思想与政治体制、学术思潮变迁的关系等。由于历代古城内的活动涉及当时社会的若干主要方面,即使是古城形态的研究,也需要联合众多学科。50年代时,建筑史家赵正之便开创了一种综合使用考古学、沿革地理学和建筑史学方法来复原一些沿袭使用至今的古城(如元大都)平面形态的方法(22)。8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又把古城形态研究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联系了起来(23)。今后还应进一步分析古城同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集团居民的生活、经济和观念的异同。显然,由于城市生活远比早期聚落内的生活复杂,这种研究必将是综合性很强、规模很大的,我们深信,这样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迟早会达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