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见《史记》《虞卿列传》、《郦生陆贾列传》。 〔2〕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司马迁传》。 〔3〕书皆佚。见《汉书·艺文志》及高帝、武帝诸纪臣瓒注。 〔4 〕《汉书·艺文志》载“《汉著记》百九十卷”下颜师古注云:“若今之《起居注》。” 〔5〕杜佑:《通典》卷26,职官八“著作郎”条。 〔6〕王溥:《唐会要》卷63。又史料录送史馆, 按常制“外州县及诸军诸使,每年一度附考使送纳,在京即每季申,便为恒例。”五代时仍沿此制,参见《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条。 〔7〕《隋书·高祖纪》。 〔8〕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选举五。 〔9〕参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1、卷161 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6。 〔10〕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9选举考二、卷33选举考六。 〔11〕刘知几:《史通·忤时》。 〔12〕〔波兰〕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5-46页。 〔13〕〔美〕班兹:《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3页。 〔1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6页。 〔15〕高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41页。 〔16〕〔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1页。 〔1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18〕〔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15页。 〔19〕〔20〕《晋书》卷101、105。 〔21〕可参见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译本。 〔22〕见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6页。 〔23〕〔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01页。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23页。 〔25〕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38页。 〔26〕参见绍特韦尔:《西洋史学史》,哥伦比亚大学1922年版,第234页。 〔27〕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41页。 〔28〕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36页。 〔29〕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79页。 〔30〕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52页。 〔31〕巴托利:《意大利文学史·绪论》,转引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9页。 〔32〕班兹:《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7页。 〔33〕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学史》,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大合译,油印本。 〔34〕见柳诒徵:《国史要义》“史术篇”和“史义篇”,中华书局1948年出版。 〔3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30页。 〔36〕见绍特韦尔:《西洋史学史》,第126页。 〔37〕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第72页。 〔38〕《论语》“为政篇”、“八佾篇”。 〔39〕〔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167-168页。 〔40〕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第72页。 〔41〕引自绍特韦尔:《西洋史学史》,第312页。 〔42〕见恩斯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历史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 〔43〕参见柳勃林斯卡娅:《中世纪史科学》第一章,天津师院等译,油印本,第23页。 〔4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466页。 〔45〕〔46〕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404、277页。 〔47〕梁启超:《新史学》,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4 页。 〔48〕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15、116、113页。 〔49〕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1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