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2)
3.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的关系。对于史学家来说,习惯和重视的研究方法,是从史料出发,对客体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我们同意要对研究客体进行综合分析,那么仅有实证分析就不够了,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客体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研究客体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只有坚持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对类似苏联解体原因这样的研究难题,做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回答。 时代感与世界史研究的思考 首先,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社会里,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如何给自己定位?我以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即 1.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2.正确向公众介绍外国文明、文化历史的重要媒体; 3.培养民族自尊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 其次,如何调整世界史研究以适应并有助于社会发展?主要是 选题要新颖,减少重复; 资料要更新,不炒冷饭; 理论要明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批判地借鉴外国的新理论新方法;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研究成果既面对本行专家学者,也要面对广大普通读者; 带着当前问题研究过去的历史,并把历史学放到多学科综合研究之中; 语言要生动,文史不分家,但要严格遵守历史研究的规则,明确历史与文学的界限。 最后,世纪之交,在特定的时期,面对承上启下的重任,世界史工作者应该在坚守学科阵地的同时又能运用学科力量在社会变革、走向世界的浪潮中发挥作用。 建设时代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唯物史观 有些年青的史学朋友曾对我说过,唯物史观主要讲阶级斗争,讲革命的,因此,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是阶级斗争史学、革命史学。而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主要搞建设,唯物史观似乎也就因此过时了。历史科学研究的范式应当改变。这样地看待唯物史观,虽然着眼点不同,实际上是承袭了过去对唯物史观的并不准确的理解。那末,唯物史观给我们史学工作者到底提供了哪些最基本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指南和引线?首先,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科学出发点,即从历史事实出发。史学家为要求得历史真理,就只能从历史资料出发,整理出历史事实,进而求得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自己的主观逐渐逼近客观历史,才有可能揭示出历史真理。简而言之,唯物史观给历史学家首先提供的是一条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的认识路线。既然是从实事中求是,在研究出发点上,除了事实这个出发点,还有一个“求”的工具和方法,亦即历史研究起步时的逻辑出发点。在这里,各个派别选择的逻辑工具当然不同。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选择的逻辑出发点便是唯物史观。正是唯物史观这个逻辑出发点,保证了我们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那么,马克思提供给我们的作为逻辑起点的历史观又包括了些什么内容呢?在革命年代,人们特别突出阶级斗争观点,对唯物史观理解虽然并不准确,那是有其历史理由的。到建设年代,仍突出这一点,则显然错了。马克思在最初提出这个历史观时便指出,按照这个观点,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便是不断变革的实践。这个论断涵盖了全部人类历史,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放眼望去,全部人类社会历史,无非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人,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一个是历史环境,这是历史进程中的客体。而连结这两个方面以形成统一历史的便是不断变革的人的实践活动。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亦即人,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关于历史进程中的客体亦即历史环境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更有大量论述。这些限于篇幅无法论述了。人类历史发展显然是有规律的,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体现在由人的活动而引起的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研究历史套用各种逻辑公式是得不出结果的,必须结合一定环境里的人的创造活动进行具体分析,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对于历史环境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一致基础的实践活动也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曾称自己的新历史观为“实践唯物主义”,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文明史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归根到底决定着人们其它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