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叶青青: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的制度构建与内部纷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叶青青 参加讨论

李庄回忆说:“从1949年3月进城到1950年底,即新中国建立前后一年多时间,人民日报的工作相当困难。各部门领导干部基本是根据地来的,虽然补充了一批新鲜血液,但同时又调出一部分人,经常感到人手不敷分配。从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升格为中央党报,宣传任务重了,接触面多了,许多新鲜事物不熟不懂。从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到集中的和平大城市,这个转变太快太急,从领导到职工,欢欣鼓舞之余,多少有些不清醒、不适应。”⑦这种不清醒、不适应表现在中央党报的日常新闻实践中,就是《人民日报》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自1949年8月1日报纸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至同年12月底,《人民日报》先后刊登的更正启事多达81条。例如,1949年9月22日,一版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误将苏联国旗当作新中国国旗刊在题头。9月29日,一版刊登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时,误将“最后的吼声”刊为“最大的吼声”;刊登新公布的国旗时,在国旗的一角错误地出现了黄边;刊登伟大领袖照片时,仍然遵照过去的惯例——将斯大林照片放在毛泽东照片前面,完全没有考虑到毛泽东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理应放在前面;刊登各民主党派的活动与贺电时,也在版面安排上表现出轻视民主党派地位的问题。追根溯源,何燕凌回忆称:这是由于战争年代在农村环境中难免有游击习气,散漫、迟缓、不细致、不严密的作风被带进了城,行政部门、印刷厂和编辑部不像在乡下的时候那样亲密无间了,科学的经营管理还说不上,报纸出版时间太晚的问题久久未能解决。⑧此外,在开国大典期间,《人民日报》再次出现差错,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说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初次发表的国旗图样说明、国歌的歌词和曲谱均有差错,重要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有时被安排在版面的次要位置。这些差错惊动了毛泽东,他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负责人,给以严厉批评,要求查出对这些错误应负责的人并给以处分,还说以后必须确立和严格执行有关的制度,若再发生重大政治错误要开除党籍,对违反国法的要提交法庭审判。⑨
    《人民日报》还面临新闻稿源十分匮乏、群众联系不够通畅等问题。进城以后,《人民日报》与过去在解放区发展的7000余名通讯员中的绝大多数失去了联系。在北平城新发展的通讯员,数量不多,又多为学校学生或机关干部。因此,报社开展全国性的报道只能依赖新华社提供新闻,常常陷入“来什么登什么,或到了晚间,还不清楚当天有哪些重要稿件需要刊登”的被动局面,甚至闹起了稿荒,只好常常拿机关文告或机关学校工作总结来填充版面。⑩此外,作为党报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处理读者来信,接待读者来访,深入基层建立读报组,以及就读者来信来访进行实地调查,也没有认真建设。“群众来信往往被随便扔掉,为读者服务的专栏在版面上消失了,读报组大多徒有虚名,报纸宣传的实际效果,编辑部很难知道”(11);“不熟悉工人、市民、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直至街道胡同、门牌号数。长期‘只此一家’惯了,从无多家报纸竞争的习惯和观念”(12)。这些做法和观念,严重地妨碍了党报与城市读者建立密切联系。来自农村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也很难适应城市办报的要求。“报社成员想有作为,苦少办法。遇国内外重要问题,写评论很吃力;安排版面,制作标题,常常忘记向全国人民说话,忽视从政治考虑问题,多次出纰漏,作检讨”。 
    上述情况使得全面负责《人民日报》日常工作的总编辑邓拓感到力不从心。1949年12月1日,他在呈交陆定一、胡乔木并报毛泽东、刘少奇的报告中,指出《人民日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脱离实际现象,游击习气积重难返,编辑部的领导实际上是多头的而不是逐级的个人负责制;干部量多质低,并且使用不当,不能发挥积极性;行政管理工作对编辑工作配合不好。(13)针对这些问题,邓拓建议增调一批懂业务的领导骨干,并改组编辑部。后来,这份报告得到毛泽东批示:“应早日解决,不应拖得太久。邓拓意见似乎是好的。”1950年1月,中央正式调派范长江担任社长,邓拓任副社长兼总编辑。选择范长江作为中央党报的社长一职,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毛泽东对范长江的特殊信任。在中央前委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期间,就是范长江带领新华社部分成员组成第四大队跟随左右,积极向外界传播党中央的声音;二是因为范长江作为《大公报》培养出来的精英,3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知名记者,符合邓拓提出由“懂业务”的领导骨干来加强《人民日报》工作的要求。毛泽东对《人民日报》建国初期的工作非常不满,明确指出要《人民日报》多学学《大公报》,“你们有点像《大公报》我就满意了”。(14)因此,委任范长江担任的社长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范长江的内心世界里,也渴望让新的中央党报继续延续延安《解放日报》的光荣传统和良好声誉。《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长江同志当时常同我谈怎样办好《人民日报》的问题。他的思想集中在怎样办一张最好的党中央报纸。”(15)因此,为了改进《人民日报》的宣传工作,范长江就任伊始,立即向中央打报告,围绕着如何更深入更迅速地反映全国的实际工作,他提出三项措施:组织言论委员会,建立“党的生活”专栏,派出记者前往各地进行实际工作报道。(16)范长江是从新闻媒介主动反映、监督和指导客观实践的层面来推动党报的新闻报道。主张创建言论委员会,显然受到《大公报》重视言论工作传统的影响;要求报纸开展批评报道、选派记者分赴各地采访,打破党报新闻过于依赖党委指示而被动地进行政策宣传解释的惯例,突出了对党报新闻干部在职业化的新闻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要求。正是从党报工作必须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认识出发,范长江在苏联电影《大转变》的启发下,要求《人民日报》开始一场战略性的“大转变”。
    二、范长江领导下的党报新闻制度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新闻改革应该从何处着手,如何推进呢?范长江深切认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推动中央党报的“大转变”,支持他的中央领导是必须倚重的制度性资源。在集体观看《大转变》后,他首先在编辑部主持了一次座谈会,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前《人民日报》社长)应邀参加并作了重要发言。何燕凌回忆这场座谈时,对胡乔木“人皆可以为尧舜,报皆可以为《真理》”的开场白印象深刻。在中共执政初期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非常注重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真理报》的办报模式常被奉为圭臬。胡乔木在座谈会上表态说:“你们(《人民日报》的记者、编辑)说《人民日报》不像《真理报》那样,没有一个中央委员在报社任领导工作,或者说缺少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帮助,所以办不好。这都不对。要自己提高自己。自己能打仗,才会得到援助。”以电影为例,胡乔木要求党报新闻干部要像指挥作战的将军们一样,按照中央确定的总的方针独立地艰苦思考、当机立断,不要事事依赖上级指点。胡乔木的发言显示了中共中央当时对党报工作的认知态度,要求党报独立地开展工作、独立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要求党报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任务,而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上级领导的指示。范长江也在会上明确提出《人民日报》通过“大转变”来改进党报工作的基本策略,即“胜利靠每个人都发挥主动性,奋勇作战”,但这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有一个共同的作战计划和进击目标。(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