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他们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成为皇帝的合法性和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都非常重视即位礼仪。日本学者西定生在《汉代即位礼仪》一文提出,汉代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不仅在使用上存在区别,而且这种区别也应体现在即位礼仪上。但他有两点没有涉及:一是没有从西汉、东汉、魏的前后发展联系来考虑问题;二是没有注意儒家思想在两汉影响的深化对即位礼仪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问题予以考察,请方家予以斧正。 一 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 即位礼仪是最高统治者获取权力的象征。不同称号的获得,相应权力的拥有,都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有“皇帝”称号、“天子”称号就应该相应存在“皇帝即位”、“天子即位”,这在汉魏之际的即位仪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国志·文帝纪》载:“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而此处注引《献帝传》却记载为:“庚午,册诏魏王曰……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臣辄下太史令择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坛受命,请诏三公群卿,具条礼仪别奏。’令曰:‘可’”。“辛未,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隶释》卷一九载石刻《魏受禅表》也明确记载:“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这样记载曹丕禅代,出现了两个时间庚午及辛未,是史载有误吗?日本学者尾形勇先生通过分析后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庚午,曹丕决定受禅。同日即刻举行了以拜领“皇帝玺绶”为内容的礼仪,他成为皇帝。接着,在第二天(辛未),曹丕以“皇帝”的身份与上帝对峙,举行告天的燔燎祭祀。整个过程分为“皇帝”即位、“天子”即位两种礼仪和两个阶段。[1](p262)即位礼仪分“皇帝”即位、“天子”即位,是否为曹丕首创?下面我们就汉代即位礼仪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引起的即位礼仪形式变化的情况做一考察。 二 皇帝即位 (一) 皇帝即位 《汉书》与《后汉书》除《光武帝纪》外的其他帝纪中记载最高统治者即位时都是只言“即皇帝位”,无法让人看清即位礼仪中“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相区别的情况。只有《史记》与《后汉书·光武帝纪》在记载最高统治者即位时有意区分了“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两种不同情况。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天子即位”问题中,作详细讨论。在这里,我们首先探讨皇帝即位的情况。《史记》记载文帝、景帝“皇帝即位”时使用了“皇帝即阼”与“袭号曰皇帝”的字样;《后汉书·光武帝纪》在记载刘秀即位时明确提到“皇帝即位”。但他们对“皇帝即位”的内容都没有详细记载,而对“皇帝即位”内容有详细记载的却首推《续汉书·礼仪志(下)》。 该书在“大丧”条中从“不豫”(皇帝生病)开始,到“登遐”(皇帝去世)之后,说得极为详细。皇帝即位是以先帝驾崩为前提的,我们就按照大丧条记载讨论“皇帝即位”。皇帝驾崩后,百官都穿白单衣、白帻,不戴冠,还要加强城门、宫门的警备,再进行沐浴、饭唅、盘冰、小敛、大敛等礼仪。接着把皇帝遗体纳入棺柩内,安置于正殿的两楹之间,皇后、太子、皇子、诸侯王、列侯、三公及以下的群臣、贵人、公主、宗室妇女等举行哭临的礼仪,然后太子即位开始了。《续汉书·礼仪志(下)》载: 三公奏《尚书·顾命》,太子即日即天子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会如仪。太尉升自阼阶。当柩御坐北面稽首,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诏开城门、宫门,罢屯卫兵。群臣百官罢,入成丧服如礼。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礼。 由此可见,首先,“三公奏”拉开“皇帝即位”的序幕,三公奏得到答复“可”后,“皇帝即位”开始了。群臣脱去丧服,穿上吉服参加即位典礼,此刻开始由凶礼转变为嘉礼。由此也展开了皇帝即位的正式程序,太尉登场由阼阶登上殿中,对安置在那里的先帝灵柩北面礼拜,接着奉读策文。这不禁使人想起《尚书·顾命》中所述“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的情形。奉读策命后,太尉向东面把传国玉玺和绶跪授给皇太子,皇太子成为皇帝。至此,皇帝即位的两个主要程序策命与授玺礼完成。这和《后汉书·安帝纪》记载安帝即位的主要程序相同。《后汉书·安帝纪》载:“又作策命曰: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皇帝其勉之哉。读策毕,太尉奉上玺绶,即皇帝位,年十三。”因此,《续汉书·礼仪志(下)》所载,当是东汉“皇帝即位”的一般仪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