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李俊方 参加讨论

皇帝即位后,把具有神圣意义的汉室重宝斩蛇剑等宝物授给代表百官的太尉,并且告令群臣,意在对群臣的劝勉。这一切完成后,群臣向新皇帝表示祝贺,伏拜高呼万岁。新皇帝发布的第一个诏令,往往是大赦天下,我们将在下文专论。主要礼仪及辅助礼仪结束后,解除城门、宫门警备。群臣脱去吉服,再着丧服,即位礼仪告一段落,这和《尚书·顾命》的后篇《康王之诰》篇最后“王,释冕反穿丧服”又相对应。皇帝即位的嘉礼暂告结束,群臣再次参加先帝大丧的凶礼。不过即位礼仪并没有完全结束,后面新皇帝还将进行谒庙,下面有专章详述。讨论至此,即位礼仪开始时三公奏《尚书·顾命》的用意完全清楚,无论即位礼仪中的读策与授玺,还是对群臣的劝勉以及先帝大丧凶礼与新皇帝即位嘉礼的相互转换,以及在宗庙即位或即位后谒庙等程序,都能在《尚书·顾命》中找到相互照应的地方。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即位礼仪开始时三公奏《尚书·顾命》的用意是奠定即位礼仪的框架与确定其精神主旨。
    汉朝最高统治者即位还有一种现象,若是先帝没有皇子,这就需要从皇族中另选继承人,并且在即位前先行封侯。西汉宣帝、东汉安帝和质帝的即位都属于这种情况,对此史有明载。《汉书·宣帝纪》载:“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后汉书·安帝纪》载:“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群臣陪位,引拜帝为长安侯。”《后汉书·质帝纪》载:“丁巳,封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年八岁。”《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对这种情况有说明:“先封侯者,不欲立庶人为天子也。”这表明,一些皇帝在即位前尽管是皇亲,但因他们年龄小或来自民间等原因,都还只是颜师古说的“庶人”。为了避免他们微职就皇帝位,在其即位前必须先被封列侯。
    (二)玺与策
    皇帝即位的两个主要阶段是读策文与授玺礼,这表明玺与策在皇位传承中或者说权力传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确拿“玺”来说,即使在西汉“皇帝即位”史料有限的情况下,也表现出与东汉大致相同的内容。如《汉书·文帝纪》载“太尉勃跪授天子玺符”,《汉书·霍光传》载刘贺“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玺是拥有者皇帝身份的标志,权力的象征。班彪把玺称之为神器,因此玺的拥有就代表权力的拥有,这是授玺礼成为“皇帝即位”两阶段之一的重要原因,也是任何权力交替场合常现其“身影”的原因。真正凸显玺的作用与魅力的往往是在非正常权力交替过程中,如那些大逆不道者,在谋反或篡位时都在玺上大做文章。《汉书·淮南王安传》载,刘安欲谋反,“令官奴入宫中,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吏中两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史记·衡山王刘赐传》载刘赐刻了“天子玺,将相军吏印”。汉代其他图谋不轨者也和他们差不多。《汉书·王莽传》载:“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地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汉书·元后传》载:“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国之不祥玺。”王莽为了获取合法地位,不仅世俗权力的获取需要玺,而且天意也是靠玺书传达。通过这些记载“玺”对皇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玺受重视,不仅它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身份的标志,在改朝换代异姓皇帝传承过程中,玺已经放大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尽管此处的玺与后代的玺有所不同,但是其代表国家权力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如果说韩王的例子不足以代表皇权时代的话,子婴的例子可谓典型。《史记·高祖本纪》载:“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子婴投降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皇帝玺符节”,这同时是秦灭亡的标志。授玺礼是皇帝即位的两阶段之一,但是关于玺的种类史书记载存在差异。西汉玺的内容较为明确有两例:一是文帝即位时大臣“乃跪上天子玺符”;二是昌邑王刘贺“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具体为何种玺?从霍光的批评中可以看到:“受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文帝与刘贺即位礼仪中授玺属“乘舆六玺”系列当无异议,而《续汉书·礼仪志(下)》却是“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受皇太子,即皇帝位”。东汉授玺礼内容是授传国玉玺,两汉存在差异。
    玺不单纯具有象征意义,具有纯象征意义的可能只有传国玉玺,“乘舆六玺”还具有实际的使用意义。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这种实际使用意义是象征意义物化的结果,没有象征意义,其权力载体也就不存在了。
    “皇帝即位”另一阶段是读策文,即策命新皇帝。前引《后汉书·安帝纪》表述得非常明确:策文首先歌颂先帝,然后介绍安帝即位的血缘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又赞扬了安帝的德行,这是安帝即位的合理性。最后是对安帝的劝勉。策文的主旨是说明安帝即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为什么要通过策的形式体现这种主旨呢?即位礼仪中读策的传统非常久远,周康王即位时策就发挥了作用。《尚书·顾命》载:“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这表明即位礼仪中策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皇位的传承绝非是某个家庭自己的事情,“公”的色彩极为浓厚。如果皇家找错了接班人,不仅危害皇家“私”的利益,也要危害到国家与社会“公”的利益。皇位传承这种公私兼顾的特性,就要求在皇位传承过程中有相应的形式反映出“公”的特征,以弥补单有“私”的不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正月条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私”要求继承人是嫡或贵,但是极有可能嫡或贵的人未必是有才能有操行的人,如果选择他们可能就要危害到国家与社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皇家便采用了策命的手段,把他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选为皇位继承人。安帝即位的策文就体现了这一点,其中赞美安帝之词溢于言表。对策在“皇帝即位”中的作用与意义,日本学者尾形勇先生有过深入的研究,并有精辟的阐述:“作为‘公’位的‘皇帝’位,要按照血缘关系来‘传位’,就必须建立一种包含由‘有能,有德之子’继承‘皇帝’位这一观念理论。而且为了补充这种理论的脆弱性,不得不引入册立下一代‘皇帝’的做法。即‘皇帝’位的继承,是通过‘公’的‘君臣’关系的媒介,被正当化了。由此可见,即使是同姓同血缘,皇帝与前代(诸)皇帝之间,仍然被看做是‘君臣’关系。这正是‘皇帝’臣从于祖灵的原因所见。”[1](p287)策实现了皇位传承公私兼顾的特性,使“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实现了和谐与统一。这样,策成为“皇帝即位”两阶段之一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