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李俊方 参加讨论

(三)进谒宗庙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与宗庙有密切关系,西汉前期即位仪式在宗庙举行。在实行柩前即天子位后,新皇帝即位必须谒庙,谒庙成为“皇帝即位”必须履行的程序之一。最高统治者即位与宗庙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我们经常引用的《尚书·顾命》所记载的周康王即位就是在宗庙举行的,下文在讨论即位日期选择时提到的春秋时期国君的“改元即位”之礼也是在宗庙举行的。另外在关于秦朝为数极少的史料中,更透露出皇帝在宗庙即位的信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令群臣议尊始皇庙。群臣皆顿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庙……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以下轶毁。所置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二世确定祖庙后,后来的确派上了用场,秦王子婴就是在始皇庙即位的,“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
    西汉前期关于皇帝即位史料不多,但是在宗庙举行即位礼非常明确。惠帝即位时,尽管刘邦刚死,还没有立高庙,但是他还是到太上皇庙完成了即位礼仪。《史记·高祖本纪》说,“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汉书·高帝纪》也说,“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汉书·惠帝纪》对此又有补充:“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尽管《史记》《汉书》记载惠帝即位时间存在差异,但是在宗庙即位的记载上两者是一致的。景帝在宗庙即位,《史记》也有确载:“乙巳,群臣皆顿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太子即位于高庙。丁未,袭号曰皇帝。”而文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即位于代邸,没能够在宗庙即位,但是他于即位后拜谒了高庙。这种非正常条件下的应时之举,却成为后来两汉定制。从西汉中后期开始,皇帝即位后都要谒高庙,东汉又加谒光武庙,成为即位礼仪的重要程序之一,甚至没有实现谒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这一点在昌邑王刘贺被废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汉书·霍光传》载:“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
    两汉把宗庙置以崇高的位置,既有传统的影响,又与时代精神密不可分。汉以“孝”治天下,尊祖敬宗是整个社会推崇的风尚,皇室也不例外。西汉元帝时韦玄成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平当反对,《汉书·平当传》对此有记载:“此汉之始祖,后世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皇帝自然要成为万众的楷模与表率,以实现他们“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统治意图,更何况当时的人把天子的孝与天子的德治看成是二位一体的呢。《孝经·天子章》对此有明确的阐释:“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加于百姓,而刑(型)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在宗庙即位或即位后谒庙更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新君即位礼在宗庙举行或即位后谒庙是对其祖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权力的继承,拉法格在其《思想起源论》一书中说:“当长子继承法成为习惯的现象时,新的家长--在某些国家中,他们是最年幼的儿子--要能制服自己的伯叔兄弟和他们的妻儿,正是迷信的观念使他们成为死者的代表,死者从其坟墓的深处给他忠告和命令。”[2](p144)汉朝皇帝在宗庙即位或者即位后谒庙,正如拉法格所言,他是其祖先在人间的代表,他的权力是从祖先那里获得的,其他人只有崇拜与服从。
    (四)皇帝即位日期的选择
    “皇帝即位”作为帝室的重要庆典,即位日期也是有选择的。重视即位日期的选择,是先秦时期就有的旧传统。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去世,新君继承,先于初丧中作为“嗣子”即位,然后来年元旦“朝正”时,在宗庙举行“改元即位”之礼。[3](p271)《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这种即位日期的选择,有个较为明确的特点,即总是选择固定日期即位(如元旦)。汉朝皇帝即位礼仪举行的日期继承先秦传统又有所变革,即存在择日,但是无固定日期限制。《汉书·高帝纪(下)》提到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即位仪式时说:“谨译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汉高祖即位日期二月甲午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日期。
    西汉高祖以后诸帝即位日期史载明确,但是无论《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有留下择日的明确记载。我们知道的只是西汉前期即位是在先帝葬礼结束后进行,中后期是在先帝大丧期间举行。不过按《汉书》哀、平两帝“纪”所载,哀帝、平帝即位就不是在先帝大丧期间举行。哀帝“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成帝是三月丙戌崩于未央宫,“四月己卯葬延陵”。如果四月既有丙午又有己卯的话,根据干支记日,己卯排在第16位,丙午排在第43位,二者若在同一月出现,只能是己卯在丙午之前,这样两者之间相隔28天(43-16+1=28)。如果丙午在己卯之前,则两者之间相距34天(60-43+16+1=34),已经超出了一个月的范围。那么姑且按照《汉书》的说法,就是先举行葬礼后举行即位礼。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成帝是三月丙戌驾崩的,丙戌排在干支记日的第23位,那么从时间上我们得出这样一个逻辑顺序:丙戌→己卯→丙午。这期间从成帝驾崩到下葬的时间为81天(60-23+43+1=81),这样三月到四月间就出现了81天,既于理不合又与《汉书·哀帝纪》“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相矛盾。所以我们赞成臣瓒注:驾崩日丙戌至己卯下葬是54天(60-23+16+1=54),丙午日恰在其间。也就是先举行即位礼后举行葬礼。同时,平帝是九月辛酉即位,哀帝是六月戊午驾崩,九月壬寅葬义陵,也存在着上述的矛盾。所以我们赞同《汉书补注》所引刘攽的说法:戊午到壬寅105天,戊午到辛酉64天,戊午日也恰在其间,即先举行即位礼后举行葬礼。因此我们认为哀、平二帝即位时间也是符合西汉中后期即位礼仪在先帝大丧期间举行这一特征的,《汉书》的相关记载显然是错误的。当然这中间也有与众不同者,汉武帝即位仪式是在景帝驾崩的当天举行,表现出即日即位的特征。东汉皇帝即位日期大多和武帝相同,呈现出即日即位的特征。《后汉书》各帝纪史料反映东汉皇帝即位日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冲帝、献帝等各帝都是在先帝驾崩的当天举行即位仪式的,表现出了即日即位的特征。另一种是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安帝在内的顺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都不是即日即位。但这些皇帝即位往往都不是在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而是遇到先帝驾崩的异变(如桓帝即位)、政变(顺帝即位、少帝即位)、没有后嗣而从王家入继(安帝、质帝、灵帝)等变例。非即日即位情况下的皇帝即位时间就存在选择的可能,东汉太史专门负责重大事件择日。《续汉书·百官志》记载太常属官太史时说:“掌记天事、星历、良日、禁忌、瑞应,灾异诸事。”皇帝即位择良日应属其执掌。对这种推测更加有利的材料是王莽即位也像汉高祖刘邦一样存在择日。《汉书·王莽传》载:“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王莽即位选在戊辰,结合新朝建立后,将干支顺序改为戊子开始来看,是与他以土德代替火德思想有关。因为干支戊代表土,王莽即位选在戊日有企盼代表土德的新王朝万事皆吉的意思。由此看来,在非即日即位的情况下,两汉皇帝即位存在择日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