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汝企和 参加讨论

北宋前三朝已校了正史中的前四史、《晋书》、《唐书》等,本次校勘,显为接续前代之作。其中《南、北史》后又复校之:“景祐元年四月丙辰,命宋祁等复校《南、北史》。”(注:《玉海》卷四三。)
    第四次为校前四史与《晋书》:“(景祐元年)九月癸卯,诏选官校正《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注:《玉海》卷四三。)其中较为突出者是校《汉书》:“会秘书丞余靖进言:‘《前汉书》官本谬误,请行刊正。’诏靖及国子监王洙尽取秘阁古本对校,逾年乃上《汉书刊误》三十卷。”(注:《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九月壬辰条。又见《麟台》卷二;《玉海》卷四三。)《宋史·艺文志》中亦明载:“余靖《汉书刊误》三十卷。”参加者还有:“详定官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郊。”(注:《麟台》卷二。又见《玉海》卷四三;《崇儒》四之一。)
    《前汉书》在太宗淳化年间就曾认真校勘过,至真宗景德元年,又命刁衍等人“复校前、后《汉书》”,结果甚丰:“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注:《麟台》卷二。又见《玉海》卷四三;《崇儒》四之一。)本次校勘“尽取秘阁古本”,历时一年多,且产生三十卷的《汉书刊误》。对一部史书,在约四十年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雠校,且校勘文字达三十余卷,这在我国两千余年校勘史上亦不多见(注:《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九月壬辰条下与《麟台》卷二几乎一字不差地有如下一段记载:“至太宗朝,又摹印司马迁、班固、范晔诸史,与六经皆传,于是世之写本悉不用。然墨版讹驳,初不是正,而后学者更无他本可以刊验。”前四史如本文所述,在宋初曾反复认真地校勘过,绝非“初不是正”,故本文不取。此处之“初不是正”,恐为泛指宋代以前所有正史校勘的状况而言的。)。而至“神宗熙宁二年八月六日,参知政事赵抃进新校《汉书》印本五十册,及陈绎所著《是正文字》七卷。”(注:《崇儒》四之十。)即又校出不少错谬,由此亦可见校勘工作是何等艰辛。
    此处还应提及的是:在清代钱东垣等辑释的《崇文总目》卷二中,著录有“《三史刊误》四十五卷”,下有:“初,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收《史记》、《汉书》误,请行校正。’诏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与靖,洎直讲王洙于崇文院雠对。靖等悉取三馆诸本,及……数百家之书,以相参校。凡所是正、增损数千言,尤为精备。逾年而上之。靖又自录其雠校之说,别为《刊误》四十五卷。”将这段文字与《玉海》、《长编》、《麟台故事》等书的相关记载比照,有四点相同、一点相仿:1.校书皆因余靖进言而起;2.参加者五人中,有四人相同(而不同者,一为兄宋郊,一为弟宋祁,恐为形似之误);3.校勘时间皆为“逾年”;4.均产生数十卷的《刊误》。一点相仿为:余靖进言之内容相近。且从情理上讲,余靖亦不大可能既撰《汉书刊误》三十卷,又为《三史刊误》四十五卷。故此,《崇文总目》所言当即为本次校勘。盖当时进呈者为《三史刊误》四十五卷,而流传于世者仅有《汉书刊误》三十卷。
    第五次校《国语》则是与校子书同时进行的:“景祐四年十月十七日,翰林学士李淑言:‘……《国语》、《荀子》、《文中子》……欲望取上件三书差官校勘、刻板,撰定《音义》,付国子监施行。’诏可。”(注:《崇儒》四之七。)本次校勘是为考试出题之需。其结果则不详。
    第六次为“嘉祐校七史”:“六年八月庚申,诏三馆、秘阁校理《宋》、《齐》、《梁》、《陈》、《后魏》、《周》、《北齐》七史,书有不全者访求之。”(注:《玉海》卷四三。)至“嘉祐七年十二月,诏以七史板本四百六十四卷送国子监镂板颁行”(注:《玉海》卷四三。又见《崇儒》四之十九。)。(其中《陈书》校定时间为八年七月,详下文)。
    本次校勘最值得注意之处是为校勘而搜求书籍,如校《后周书》:“仁宗时,出太清楼本,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天下献书,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馆阁是正其文字。”(注:《郡斋读书志》(引自《四库全书》,下同)卷二上;又见《周书目录序》,引自《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即募得两种不同版本,才进行校勘工作。其他书亦如是:“臣等言‘《梁》、《陈》等书缺……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嘉祐)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注:《元丰类稿》(引自《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89年版,下同)卷一一《陈书目录序》。《郡斋读书志》卷二上载:嘉祐所校七史,“政和中始皆毕”。此说与《元丰类稿》卷一一,《玉海》卷四三、卷五二所载皆异,恐误,本文不取。)从中可看出:当时为校勘而求书,时间上长达一年多,范围远及州县。
    第七次为校《后汉书》:“仁宗读《后汉书》,见‘垦田’字皆作‘恳’字,使侍中传诏中书,使刊正之。(刘)攽为学官,遂刊其误为一书云。”(注:《郡斋读书志》卷五上。)《郡斋读书志》卷五上著录有:“《西汉刊误》一卷,《东汉刊误》一卷。右……刘攽所撰也。”《宋史》中亦载:“(刘攽)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注:《宋史》卷三一九《刘攽传》。)此《刊误》进呈时间为:“治平三年四月……刘攽上。”(注:宋版《东汉刊误》卷一,转引自曾贻芬先生《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3期。)由上述可见,此书为刘攽独立完成的,但“刊正”者似不止刘攽一人。(注:刘攽的著述,《宋史》卷二○三《艺文志》中著录有:“刘攽《汉书刊误》四卷”,又有:“《三刘汉书标注》六卷〈刘敞、刘攽、刘奉世〉。”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载:“《三刘汉书标注》六卷……又本题《公非先生刊误》,其实一书。”(公非即刘攽之自号。)上列三种书与本文所论之《东汉刊误》之间倒底是什么关系?这是研究北宋校勘应回答的问题,然迄未见有论文明白述之。而对此问题清《四库》馆臣曾作过考证,其结论颇合情理,特录于此:“盖于前、后《汉书》初各为《刊误》一卷,赵希弁所说(即《郡斋读书志》卷五上)是也;后以所校《汉书》与敞父子所校合为一编”,即为《三刘汉书标注》;“而《东汉(刊误)》一卷无所附丽,仍为别行”,即我们今天见到的《东汉刊误》(实为四卷);“至别本乃以书为主,而敞、奉世说附入之,故仍题《刊误》之名”,即《公非先生刊误》(见《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
    第八次为校《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十九日,宰臣司马光言:‘秘书省校书郎黄庭坚好学有文,欲令与范祖禹及男康同校定《资治通鉴》。’并从之。”(注:《崇儒》四之十。)《资治通鉴进书表》标明进呈时间为“元丰七年十一月”,距校书时间仅一年多,自然也是校当代之书。《资治通鉴》引书数百种,此处之“校定”,当是以他校为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