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汝企和 参加讨论

第三次在神宗熙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监三馆、秘阁言:‘……诏书内求访到书籍,只各一部,并未校正,乞行校正……’从之。”(注:《职官》一八之四。)本次为校勘求访所得之书。
    元丰元年十二月七日秘阁校理的上言中,提及第四次校勘:“每岁崇文楷书补写四库书……遂命崇文院勘会四馆书籍……”(注:《职官》一八之五。)本次所校则为“四馆书籍”。
    第五次始于哲宗元祐二年:“六月八日,秘书省言:‘……乞在省官与供职校理分校秘阁所藏黄本书……’”(注:《职官》一八之七。)这次校勘延续多年,如元祐五年六月四日的诏书中提及“秘书省见校对黄本书籍未了,可添一员”(注:《职官》一八之一○。),七年三月七日秘书省亦言:“本省节次添差到校对黄本书籍官共五员”。(注:《职官》一八之一二。)至“徽宗崇宁二年五月四日,礼、户部言:‘校〔秘〕书省见誊写三馆书籍充秘阁书,至今一十七年,装褫成书共二千八十二部……犹有一千二百一十三部、及阙卷二百八十九卷未写……’”(注:《职官》一八之一四。)从元祐二年至此,恰为十七年,且此后仍在进行,足见本次校勘历时之久长。校书二千余部,规模亦颇可观。
    第六次亦于哲宗朝:“元祐七年五月十九日,秘省言高丽献书多异本,馆阁所无。”(注:《玉海》卷五二。)“诏降付秘书省,仍令本省誊写、校正二本,送中书省、尚书省;及别誊写、校正二本,送太清楼、天章阁收藏。”(注:《职官》一八之一三。)校域外所献之书,这是北宋百余年间仅见的一次。
    第七次在徽宗大观年间:“二年,诏大司成分委国子监、太学、辟雍等官校本监书籍。候毕,令礼部复校。”(注:《通考》卷一七四《经籍考·总叙》。)本次校书之具体人数、时间则不详。
    第八次始于大观四年:“五月七日,秘书监何志同奏:‘……《(崇文)总目》之外,别有异书……就加校定,上之策府……’从之。”(注:《职官》一八之一五。又见《通考》卷一七四《经籍考·总叙》。)至“政和四年四月十四日……蔡攸……又奏:‘本省官校勘书籍……以经史子集次序成部分校……’”(注:《职官》一八之一五。)可见此次校勘,亦延续了四年以上。
    最后一次为:“宣和初,提举秘书省官建言:‘置补完御前书籍所于秘书省,稍访天下之书以资校对。’以侍从官十人为参详官,余官为校勘官。”(注:《麟台》卷二。其中“提举秘书省”之“秘”字原缺,据《崇儒》四之一二补。)后又建局:“宣和四年四月十八日诏……乃命建局,以‘补完校正文籍’名,设官综理,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秘阁。仍俾提举秘书省官兼领其事……庶成一代之典。”(注:《崇儒》四之一二。)本次校勘之过程虽未见史载,然特为此建局,可见必具有一定规模。宣和六年的一段史料透露出这种规模的概况:“九月十九日,诏减罢校正御前文集〔籍〕官吏,校勘官、校正官、对读官各减一年磨勘……中书省请并补完校正御前文籍并归秘书省,只用馆职校勘,少监充校勘官,校书郎正字充初校正官,丞、郎、著作佐郎充复校正官。详定官十员、管勾一员并依旧。对读官于校正对读官内通留十员。其余合留人数:取押绫纸等使臣四人,点检文字一人,手分五人,楷书六人,专副二人,对算二人,通引官二人,库子库司八人,兵士五十人,和雇人据合用数逐旋和雇。从之。”(注:《崇儒》四之一二。)可见,即使不计兼职的校勘官、初校正官、复校正官与“逐旋和雇”的人员,其他人员总数已达101人!而此前人数还要超出若干。且徽宗时曾多次下诏、极为认真地搜求逸书,并予奖励,如“(宣和)七年,提举秘书省又言:‘取索到王阐、张宿等家藏书,以三馆、秘阁书目比对,所无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一千四百一十七卷,及集省官校勘,悉善本……’诏阐补承务郎,宿补迪功郎。”(注:《通考》卷一七四《经籍考·总叙》。)足见直至北宋灭亡以前,徽宗对校理群书一直是重视有加。《宋史》也注意到这一状况,特别指出:“徽宗时……诏购求士民藏书,其有所秘未见之书足备观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馆书多遗逸,命建局……自熙宁以来,搜访补辑,至是为盛矣。”(注:《宋史》卷二○二《艺文志序》。)亡国在即,校理文籍却仍盛况如是,确属鲜见。
    
    纵观北宋九朝之中央政府校勘,有如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为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自宋初始,就已出现这种汇编:太宗朝史馆修撰张泌集有《汉书刊误》一卷(注:《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真宗朝“任随等上复校《史记》勘误文字五卷”(注:《玉海》卷四三。);至景德年间校前、后《汉书》时,又将所校正的“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注:《崇儒》四之一。);至仁宗景祐年间校《汉书》后,更产生了多达三十卷的《汉书刊误》,在卷帙上远过前朝,且与张泌书同样具有独立书名。它们标志着到北宋时,校勘记又发展到一新阶段,即已完全独立成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