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汝企和 参加讨论


    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实践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而历史文献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建立,却仅为近年之事,文献学理论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对北宋官府校勘进行考察研究,在文献学理论方面也可得到一些重要启迪。
    首先是校勘与学术风气的关系。校勘作为文献学应用学科的五大分支之一,必然要受学术风气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其程度如何,尚少有人论及。为说明此问题,我们先将北宋各朝的校勘次数列表如下(仅以开始之时计):
    太祖1次仁宗 14次 哲宗3次
    太宗5次英宗0次 徽宗9次
    真宗19次 神宗4次 钦宗0次
    从上表可看出:真宗、仁宗两朝是校勘活动最频繁时期:两朝时间跨度为65年,校勘次数为33次,平均频率约为两年一次;其余七朝共102年,校勘次数却仅为22次,平均频率约四年半一次。两相比较,前者为后者的两倍多。
    上面勾勒出的校勘频率曲线,与北宋学术风气密切相关。
    仁宗庆历前后,恰是北宋学术发生重大变化之时。此前学术思想基本上延续前代,继承者多,创新者少。至庆历年间,学术风气明显转变,疑经惑古思潮大兴,理学迅猛发展,这一深刻变化必然影响到学术界各个领域,从上表看,也极为直接地影响到政府校勘的频率--校勘的对象是古书,目的是扫清古书中的各种错讹,以便更好地向古人学习。庆历前的学风重在继承,自然就要校勘大量古籍;至“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注:《宋元学案》卷六《士刘诸儒学案》《四部备要》本。),学者的兴奋点转向创新,校勘的频率亦随之明显下降。
    这一影响在经部书校勘方面反映得尤为突出--若以庆历为界,则此前校勘经部书达13次,而其后则为0次!由此可见,一代学术风尚的变化对宫廷校勘的影响是何等迅捷与直接!
    史书校勘一直是北宋统治者关注的热点,这与当时史学高度发展的状况是完全一致的。我国史学发展到北宋,呈现极为繁荣的局面:沉寂了数百年的编年史体,因《资治通鉴》的诞生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史学领域大为扩展,金石用于考史,方志体例日臻完备;修史机构空前完善,官修史书的品种和数量皆远过前代。史学的繁荣对校勘也产生深刻影响,自太宗朝始,北宋馆阁不但校理了当时几乎所有已成书的正史,而且对前四史更是反复雠校,于刚修成的《资治通鉴》亦立即校定。其校史书的规模、次数与成效皆超越前代,为我国校勘学史增添了灿烂一页。
    对北宋校勘的内容进行观察,又可探寻出官府校勘与国家军政大事(及帝王好恶)之间的联系。从四部分类的角度考察,北宋九朝校经部书13次,史部书12次,子部书19次,集部书2次,综校群书11次。其中最突出者为子书。
    子书校勘的19次中,竟有8次为道家之书,且仅集中于两朝,即5次在真宗朝,3次在徽宗朝。其原因甚为明显:宋真宗是古代帝王中以尊崇道教著称的皇帝,他曾多次导演降“天书”的闹剧,又曾亲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还大兴土木,修建道观等。徽宗比之更是有过之无不及,连他本人也跻于道教神仙之列。这样的两个皇帝多次校勘道教之书自不足为怪了。而这8次在北宋全部55次校勘中占到七分之一强,由此可见:帝王的好恶对宫廷校勘的影响是何等直接和巨大!(当然,帝王好恶背后的深层原因,仍是当时政治统治之需。)
    子书校勘的其余11次中,有5次是校医书。北宋期间曾有多次编修医书的活动,如太祖“开宝重订《本草》”,太宗朝编纂著名的《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仁宗朝编修《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且专设“校正医书局”),徽宗更“御制”《圣济经》,并亲为作序。北宋统治者为何如此偏爱医书?除学术原因,即中医学经千余年发展、至北宋时需要总结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政和八年蔡攸奏章道出了其中奥妙:“窃考《内经》所载,皆道德性命之理,五行造化之妙。”(注:《崇儒》四之十。)重和元年徽宗之诏讲得更为清楚:“朕阅《内经》,考建天地,把握阴阳,其理至矣。”(注:《崇儒》四之一一。)《内经》虽为医书,然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对人体的辨证也就蕴含着天地阴阳之理,“五行造化之妙”,因此也就包含着治理天下之“道”。夏竦为《天圣真经》所作序曰:“圣人有天下,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注:《玉海》卷六三。)这才是统治者偏爱医书的深意所在,即从哲学的高度看待医书医理,并从中体悟治国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