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汝企和 参加讨论

自向、歆父子整理群书后,历代中央政府多有校理群籍的活动(注:见《宋初官方校勘述论》。),然皆未将校勘成果单独汇集成书。私家校雠中,亦有不少涉及校勘的名篇名著,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陆德明《经典释文》等,但也未见有独立的校记汇编。北宋的校记专书,不但标志着政府校勘的一大进步,也是校勘学发展史上一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校勘学已从以往与目录、版本诸学并行的状态,向着独立方向的重大迈进。
    北宋这些校记汇编,是以往校勘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如南宋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等,都继承光大了这种作法,将校勘成果集为专书。
    其二,北宋官府校勘与“小学”的互动,亦颇引人注目。中国古代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称为“小学”,这三学在北宋之前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们为高质量的校勘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宋政府校勘一方面充分运用前代的“小学”成果,一方面又很重视校理“小学”之书。如建国之初就校《经典释文》(其中含大量“小学”资料);太平兴国年间更“详定《玉篇》、《切韵》”,后又雠校《说文》;真宗景德年间则“详定《正辞录》”和“新定《韵略》”,且两次校《尔雅》(注:见《宋初官方校勘述论》。)。这些宋初的校勘工作,伴之以刻板颁行,大大推动“小学”成果广泛传播,为其后的校勘创造了良好条件。可见,政府校勘与“小学”成果两者互相促进,在北宋形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无论是对校勘学、还是对“小学”的进展,皆十分有益。
    其三是建立专门机构进行校勘。北宋中央已形成校书中心--三馆秘阁,此外还建立一些机构,如仁宗朝的“校正医书局”,徽宗朝置“补完校正文籍局”等。设置这些机构可保证身处其中的人员专心致志进行校勘,且有大量辅助人员协助。这一举措对保证校勘质量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它不但显示出最高统治者对校勘事业高度重视,更是官府校勘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其四为校勘与刻印紧密结合。北宋校勘繁兴,其最直接原因即是刊刻书籍之需;而校勘事业的发达,反过来又推动刻书业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形成空前繁荣的景象。
    其五为政府校勘与目录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勘后编制书目。我国自向、歆父子校理群籍、编制《别录》、《七略》后,代不乏人,如西晋荀勖“复校错误十余万卷书”,编成标志着四分法产生的《中经新簿》(注:《晋书》卷三九《荀勖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东晋李充校理群书后,编成《晋元帝四部书目》,(注:《晋书》卷九二《李充传》。),等等。这一优良传统在北宋得到空前弘扬,如真宗朝的《咸平馆阁图籍目录》、《景德太清楼四部书目》、《(祥符)龙图阁书目》、《祥符宝文统录》(注:《玉海》卷五二。)等,而规模最为宏大的自然是仁宗庆历之《崇文总目》。如此频繁地校书编目,对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的表现是为校勘之广搜异本而专门建立目录,如太宗太平兴国九年正月和真宗景德四年十月就曾两次下诏,为校勘目的而张布阙书目(注:《麟台》卷二。)。至仁宗朝,则更有《嘉祐搜访阙书目》等。为搜求阙书专门编目的作法,北魏就已出现,即“《阙书目录》一卷”(注:《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唐代也曾有《唐四库搜访图书目》一卷(注:《宋史》卷二○四《艺文志》。)。北宋使这一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其六为对校勘人员赏罚严明。以往各代在校理群书后对参与者进行赏赐的作法,在北宋也得到很好继承。从史书中可见:每次校勘之后皆立即赏赐,或升官晋级,或物质奖励。而对敷衍塞责者亦严惩不贷,最突出一例即在仁宗朝:“(天圣三年六月)丙辰,降直昭文馆陈从易为直史馆,集贤校理聂冠卿、李昭遘并落职。先是,从易等校太清楼所藏《十代兴亡论》,字非舛误而妄涂窜,以为日课。上因禁中览之,故及于责。”(注:《长编》卷一○三。又见《崇儒》四之六。)。这种严厉惩罚前代罕有,实为保证校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七为注重校当代之书,如真宗咸平年间曾校“太宗圣制”之书,至景德四年,又校理太宗朝所纂之《文苑英华》。仁宗初年,从《册府元龟》中刚刚选编出《天和殿御览》,就立即进行校勘。哲宗朝校《资治通鉴》,距《资治通鉴》进呈时间仅一年多。这四种当代之书中,除“太宗圣制”外,其余三种都是政府组织编修之书。校当代之书实际上是校勘范围的一种扩展,是官府校勘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此外,在任用专家校书方面,北宋也不逊于前代。已有文章论之颇详(注:参见肖鲁阳先生《北宋官书整理事业的特点》,《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本文不赘。
    北宋馆阁校勘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神宗熙宁四年宋敏求的奏章中就曾提出锐批评:“今三馆秘阁各有四部书……虽累加校正,而尚无善本。”(注:《职官》十八之三。)然从整体上看,北宋在诸多方面皆超越前代,达到空前高度。且其影响深远:南宋校勘学硕果累累--产生第一部校雠学专著--郑樵的《校雠略》;诞生标志校勘格式规范化的《校雠式》;出现独立完整的校勘学专著--方崧卿的《韩集举正》等,其原因故可列出许多,然北宋校勘的高度发展,显然是最直接而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之,官府校勘至北宋已完全成熟,其中有些经验对今天的集体校勘仍是有借鉴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