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K10505.jpg}”字,孙诒让旧释为“羌”,罗振玉又释为“羊”, 以为“羊甲”即《史记》中的“阳甲”。王国维先生同意这种说法,而肯定羊甲即阳甲。后来于省吾先生提出不同意见,以为: 羌羊阳音之可通,固无可疑,然于卜辞世次,实不可解。卜辞既以祖辛、羌甲、祖丁相次,祖丁为阳甲之父,则羌甲无以当阳甲。⑤ 那么仅就商王的位次言,“羌甲”不可能是“阳甲”,应当是另外一“甲”。但就字的形义来说,“{K10505.jpg}”解作“羌”并没有问题,而“羌甲”又不可能是“阳甲”,那么究竟是那一位“甲”?于是郭沫若同志提出他的看法,他在《殷契粹编》考释中⑥引用一片甲骨:“己丑卜大贞,于五世告,丁、祖乙、祖丁、{K10506.jpg}甲、祖辛。”并加以解释道: 祖丁与祖辛之间殷王之号甲者为沃甲,则{K10506.jpg}甲自当为沃甲,“{K10506.jpg}”字多用为牲,与牛羊同列,罗振玉释为羊,说{K10506.jpg}甲为“羊甲”即阳甲。孙诒让旧释为羌,近人多从之,说{K10506.jpg}甲为“羌甲”亦即“阳甲”。然如为阳甲则与此片之世次不合,因阳甲当在小乙与祖丁之间也。且余于东京帝大考古学教室发现一片--{K10506.jpg}甲在南庚之上,其下复有“{K10507.jpg}甲”,在南庚与小辛之间,可证阳甲实作“{K10507.jpg}甲”,而{K10506.jpg}甲非沃甲莫属。此外卜辞中尚有一通例为余所发现者,即于甲日卜祭某甲而吉祭某甲时,二甲必相次,所祭者在后,所吉祭者在前,有第三甲时,更推而上之,综合多数例证,得一号甲之先公先王之次第为: 上{K10508.jpg}、大甲、小甲、戋甲、{K10506.jpg}甲、{K10507.jpg}甲、祖甲、与历来文献之 上甲、大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 适相比次,尤足证知戋甲为河亶甲、{K10506.jpg}甲为沃甲,{K10507.jpg}甲为阳甲。得此数项铁证,更由文字上考核之,余乃决释{K10506.jpg}为狗之象形文,象贴耳人立之形,此乃狗之惯态。……古敬字从此作者,敬乃警之初文,正宜从狗,其字形与驭牧{K10509.jpg}等同义。{K10506.jpg}或音“己力切”,读若亟者,乃后人之误会。其从艸句声之苟字乃形误,形失而音尚存,其从犬句声之狗字乃后起之形声字。……狗音与沃音相近,故{K10506.jpg}甲后人易之为沃甲。 以上解“{K10505.jpg}甲”为“沃甲”是正确的,但以“{K10505.jpg}”为狗的初文,却值得商量。王玉哲教授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卜辞中有“{K10505.jpg}甲”,郭沫若先生谓即“沃甲”,极为正确,惟将“{K10505.jpg}”释为“{K10506.jpg}”并以为是狗的象形文,则值得商榷,而“{K10506.jpg}”更无由变为“沃”({K10506.jpg}侯部与沃宵部不易通转)卜辞有“{K10505.jpg}三人卯十年”(《簠》四,三十;《甲》四,二、○○三○)“{K10505.jpg}”以人计算,可见决不是狗。……“{K10505.jpg}”会获鹿,会耕田,也足证是人不是狗。所以我们认为仍当从一般释为“羌”是。《殷虚书契前编》有一片卜辞“祭{K10510.jpg}甲”(《前》一,四一,八)羌甲之羌,很清楚的是从羊,可见不是狗的初文。并且“羌”古属喻纽,而沃古属影纽,均为喉音,古声纽上是可以通的。⑦ 以上解释,有很正确的地方,“羌”能耕田,能狩猎,以人头计数目,是人,是劳动的奴隶,而不是狗,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类似于狗。但一面释作“羌”,一面又说是“沃甲”也有困难,就古音论,“羌”古应属溪纽,或作晓纽,“羊”字才是喻纽;溪纽字和影纽宇实在不易通转。 这的确是一个麻烦问题,所以才有种种调停说法,可惜这些说法的理由都不充分,只是在正确的结论下(即解为“沃甲”)作两可的猜测。我个人认为这个字是“羌”也是“苟”({K10506.jpg}),这两个字在古代形相同,音也相同,本来是一个字,后来孳乳成两个字。商代羌人是奴役的对象,也是用作牺牲的对象;狗也可以用作牺牲,商代墓葬中有狗的发现,但狗不能以人头计,也不能耕田和逐鹿。就字形论,“{K10511.jpg}”不是犬之贴耳,而是羊角之舒张。虽然它不是“狗”的象形文,但却是“{K10505.jpg}”的初文,过去的人不止一个有这种主张,江都薛寿有《释苟》一文⑧,我认为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他说: 《说文》,苟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犹慎言也。从羊,羊与义善美同义,凡苟之属皆从苟。{K10512.jpg}古文,羊不省,许此部所属惟敬字,敬肃也,从攴苟,苟训急敕,故敬肃字从此。后人仅识艸部从艸从句之苟,不识己力切之苟为何字,因不识敬字所从为何义。……钱氏坫据汉瓦当文,亟字从敬作{K10513.jpg},古亟钨{K10512.jpg}字同,亟中之敂,敬之省也。此义尤前人所未发。……按苟、亟、敬三字,古义皆同。苟训急敕,《说文》急褊也、敕戒也。《释言》曰,悈急也。急与疾声同义近。《说文》,亟,敏疾也。……如《诗》“亟其乘室”,《笺》训亟为急,又假为棘。……《传》云,棘急也,亦作{K10514.jpg}。《说文》{K10514.jpg}急也,又通作{K10515.jpg}。《广雅》,{K10515.jpg}急也。亟与革古音同部,故“匪棘其欲”,《礼器》作“匪革其犹”。……钱氏坫于苟亟二部,皆据汉瓦当,极字作{K10516.jpg}从{K10517.jpg},{K10517.jpg}即急之古文,古{K10512.jpg}与急同义同声,……则极字又与苟亟敬三字音义并通矣。……《仪礼燕礼》《聘礼》并云宾为苟敬,言人臣不敢烦亵尊者,故辞让行燕礼为苟敬,犹言急敕而敬。《燕礼》《聘礼》俱当作苟,注训为且,又训为假,亦误从草之苟,且苟敬二字亦甚不辞。 ……以苟且之敬为辞,于理亦碍,则苟敬必苟敬之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