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程民生 参加讨论

六、强化对皇帝的教育
    人的言行、思想与受教育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出自宫中、与社会很少直接接触的皇帝而言,尤其如此。储君即位之前,几乎都在受教育阶段,在位的皇帝也有经筵制度,定期不定期地时常接受士大夫的儒学教育。如何培养塑造皇帝,是士大夫的重要任务,成败与否决定着国家和士大夫的命运。加强对皇帝的教育,是士大夫限制皇权的又一种方法。
    一次,某经筵官为宋仁宗讲授《论语》,至“自行束修以上”时,忽然节外生枝道:“至于圣人诲人,尚得少物,况余人乎?”宋仁宗只得每人赏赐七匹绢为束修。(注:《湘山野录》卷中。)如此当面向皇帝索取报酬,使一些人深感羞耻。但换个角度看,经筵官此时改变了以臣对君的身份,而是以师自居,把皇帝当成了受教育的学生;再者,为皇帝授课,不只是义务,而且是应付报酬的劳动,从而维护着师道尊严。由此特例折射出对皇帝实施教育的权威性,迫使皇帝服从教育。另一例子也较典型。年幼的宋哲宗去听课时手折一柏枝玩耍,讲官程颢即时以师尊身份批评道:“方春万物生发之时,不可非时毁折”!宋哲宗闻听,“亟掷于地”。直到下课脸色仍未好转。(注:《道山清话》。)反映了对皇帝教育的具体性、及时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
    对储君及皇帝的经筵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宋真宗为太子时,“讲《尚书》凡七遍,《论语》、《孝经》亦皆数四”(注:《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丁丑。)。仅此就可知功课繁重。次之为史书,或正史,或杂史,或自编可为龟鉴的历史教材。正试授课之外,还有课外功课。如元祐时,经筵官即“遇非讲读日,进汉、唐故事二条”,所进故事皆“可为规戒,有补时事者”。(注:《宋史》卷340《苏颂传》。)教材除文字外,还有更宜于接受的图画。宋仁宗时,翰林待诏高克明等即绘有图画教材,“极为精妙,叙事于左”,使皇帝日夕展玩,“解释诱进”。(注:《挥麈后录》卷1。)
    此外,士大夫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如宋仁宗的迩英阁中曾置《太玄经》和蓍草,王拱辰即予制止:“愿垂意六经、正史,此非帝王所宜学。”次日即撤去。(注:《全宋文》卷1678,刘挚《王开府行状》。)绍兴末年,任命太子为临安尹。太子谕德陈骙谏曰:“储宫下亲细务,不得专于学,非所以毓德也”。太子一惊,立即辞职。(注:《宋史》卷393《陈骙传》。)士大夫竭力使太子或年幼皇帝与老成持重和敢言直谏的士大夫相处,以熏陶感染之。“大率一日之中,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宫女之时少,则气质变化,自然而成……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注:《宋史》卷427《程颐传》。)故而,经筵官日益增多,由宋初的一二人,增为宋仁宗时的20余人。(注:《欧阳文忠公集·表奏书启四六集》卷2《辞侍读学士札子》。)
    士大夫按自己的意愿培养皇帝,对所讲内容,常常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任意发挥。如为宋仁宗讲《周易·节卦》时,有“慎言语,节饮食”之句,讲官做如此解释:“在君子言之,则出口之言皆慎,入口之食皆节;在王者言之,则命令为言语,燕乐为饮食,君天下者当慎命令,节燕乐”。宋仁宗听后“大喜”!(注:《湘山野录》卷中。)中书舍人彭龟年则是这样向宋宁宗概括帝王之学的:“人君之学与书生异,惟能虚心受谏,迁善改过,乃圣学中第一事,岂在多哉!”(注:《宋史》卷393《彭龟年传》。)归结起来,就是要把皇帝教育成少发命令,少燕乐,从谏如流,改过从善,清心寡欲的无为之君。在他们的造就下,许多皇帝养成了读书的爱好。如王岩叟曾问宋哲宗:“陛下宫中何以消日?”答道:“并无所好,惟是观书”。王岩叟趁机说道:“大抵圣学要在专勤,屏去他事则可以谓之专,久而不倦则可以谓之勤,如此,天下幸甚!”(注:《长编》卷470,元祐七年三月甲申。)意在使皇帝专心读书,少管他事。如此,则天下--士大夫便幸甚了。
    宋仁宗即是士大夫培养出的一个典型。他6岁受教于资善堂,9岁立为皇太子,13岁即位,在位时间最长,凡42年;故而听讲读最勤,受教育最多。最终,“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注:《北窗炙?{录》卷上。)史称宋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其实正是出于儒臣的教育培养;所施为“忠厚之政”,(注:《宋史》卷12《仁宗纪》4。)死后定谥被誉为“仁宗”。史官范祖禹总结宋仁宗的丰功盛德“所可见者”有五:“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并提出要宋哲宗效法,宋哲宗深表赞同。(注:《长编》卷471,元祐七年二月辛亥。)可见宋仁宗成为士大夫和皇帝心目中的理想之君。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士大夫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或军阀政治。士大夫以与皇帝共天下为己任,运用种种直接、间接、临时、长久的手段与战略,在精神上、思想上、言行上企图控制皇帝、制约皇权,并在许多方面、许多场合取得成功,主导着宋代政治运作。元人揭傒斯以“主柔臣强”为宋朝的特点,(注:《续宋宰辅年表》卷25。)即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强大和有效。至少可以说,宋代没有出现暴虐之君,古代文化“造极”于宋代,与士大夫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只是要建立与以往不大相同的君臣关系,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使二者的关系更紧密融洽,由君主独裁变为君主与士大夫共同专政,从而适应时代,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共享富贵。在中国封建时代中,这是一个进步。程朱理学的产生,便是士大夫政治的思想结果。
    在我们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如一味强调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君主专制绝对地日益强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妥当的。同样也不能解释儒家思想如何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更不能解释在日益强化的君主专制下,宋代经济文化为何更加发达。如同历史进程的波浪式一样,君主专制的程度也有起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