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夏的手工业(2)
二制盐业 西夏境内池盐资源丰富,《新唐书·食货志》载:“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静池。”这是池盐的主要产地,其中乌、白二池最为著名,所出青盐品质纯净,最为上品。 此外,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也出产池盐。唐代凉州姑臧县有武兴、眉黛二池,敦煌县东47里、福禄县东北80里亦有盐池,“百姓咸取给焉”[7]。张掖县“盐池在县北九百三十里,其盐洁白甘美,随月亏盈,周回一百步”[8]。按,张掖北900余里,当为黑水军司所在居延海地区。 山丹之北有红盐池,《秦边纪略》卷三曰:“红盐味甘,坚如石,色如丹,谓之盐根,河西多有之。”阿拉善高原东部有著名的吉兰泰盐池,虽然该池的大规模开采是明清以后的事,但因该地是西夏白马强镇军司所在,党项人很可能也在这里进行池盐生产。 南部西安州碱隈川,是又一著名的产盐区,西人谓盐为碱,谓洼下处为隈[9],因而碱隈川即为盐池川。“有盐池长十里,产红盐、白盐,如解池,可作畦种云”[10]。元符年间宋人占据西安州后,继续生产,方勺《泊宅编》卷中载:“西安州有池产颗盐,周回三十里,四旁皆山,上列劲兵屯守。池中役夫三千余,悉亡命卒也,日支铁钱四百,每多窃盐私货。盖绝塞难得盐,自熙、河、兰、鄯以西,仰给于此。” 西夏文献也有池盐方面的资料,《天盛律令》卷十七《库监派遣调换门》在规定池盐官吏派遣时,就列出了盐池、□池、文池、萨罗池、红池、贺兰池、特剋池等七个大池,以及杂金池、大井集苇灰岬池、丑堡池、中由角、西家池、鹿□池、啰皆池、坎奴池、乙姑池等九个小池。只是记述太简略,我们现在还搞不清楚它们与汉文文献所记盐池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大部分应在灵盐诸州境内。 西夏池盐生产方法“如解池,可作畦种云”[11]。大致“每年二月间,于池内开治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起波生,日晒成盐,用力极易。惟天旱少雨,或雨水过益,所产差少”[12]。这样轮番灌种,直到10月天寒后方停工。生产规模也相当可观,岁调畦夫数千,产量至少在10万石以上,每石若按宋制50斤计之,则合50万斤[13]。 为了控制池盐的产销,西夏特设盐务使、榷税使以及巡检使之类职位。另外,还设小监、出纳、掌斗,具体负责榷卖。榷卖的税率一般按品质来定,“乌池之盐者,一斗一百五十钱,其余各池一斗一百钱等,当计税实抽纳,不许随意偷税”[14]。这种榷税制,很大程度上是对唐五代制度的继承。 上述为官府已开采的盐池,至于没有开有采的,则由官府统一保护起来,不许他人偷采。盐课收入在西夏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昊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青盐”[15]。 三皮毛加工及丝纺织业 1.皮毛加工业 皮毛加工是党项人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内徙前他们过着“织牦牛尾及毛以为屋,服裘褐,披毡为上饰”,不知稼穑的游牧生活[16]。内徙后虽然部分党项人逐渐转向定居的农耕生产,但大多数仍以畜牧业为生。因此,皮毛加工既是官营手工业生产部门,又是党项牧民普遍的家庭副业。 西夏的裘皮制品有皮衣、皮帽、皮褥等,其制作工序首先用硝水熟皮,然后根据不同需要,剪裁加工成各类衣物。有的制品,如牛皮靴之类,则用生皮制成。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县张义乡下西沟岘出土的西夏牛皮靴,就是用生牛皮制成,皮面上的牛毛尚存[17]。 毛制品主要有毡、褐、毯三种。毡是用牛羊及骆驼毛经弹化、浸湿、加热、挤压等工序制成的片状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防潮性能。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一次性做成披毡、雨毡、毡帽、毡靴、毡袜或毡帐。(即山羊)、牦牛毛制成的毡比较粗,羊、骆驼绒制成的毡为细绵毡。 毛褐是用牲畜毛捻线织成的毛布,有粗细之分,绵羊线织成的较细,称为绵毛褐,毛线织成的为粗毛褐。在牧业和半农半牧区,捻线织褐成了人们最普遍的家庭副业。宁夏灵武西夏窟出土27件纺轮,甘肃武威张义乡下西沟岘山洞中发现西夏石纺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毛毯即罽毯,藏族人称为氆氇。《天盛律令》卷十七《物离库门》规定:“百斤绒毛为织锦事,三斤线渣,三十斤剪头毛线,前断碎散落可耗减三十三斤,”当为织毯。该门类还反映了一些官营毛纺织业的情况,“百斤毛已均匀,造为毛线时可耗减四十斤”,毡匠领秋毛、春毛、夏毛、羔毛、驼毛制毡时,“十斤可耗减三斤”。“为官家染生毛线,由库局分人监督,十斤可耗减一斤。”官营毛纺织业生产者主要为人身依附很强的“匠户”,其中一部分为苦役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