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西夏的手工业(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 杜建录 参加讨论

2.丝织业
    西夏虽地处西北边陲,但其境内也出产桑蚕。《水经注》卷三曰:“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今宁夏灵武市),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与夏境隔河相望的今黄河后套土默特平原亦产蚕,“土人饲之以制绸绢,所谓建昌绢者是也”[18]。《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二年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者无如陇石。”西夏文《圣立义海》也说河西一带的西边宝山“郊产丝宝也”。如此丰富的桑蚕生产,为丝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毛纺织业一样,西夏的丝织业也分官营与民营两种,官营由专门的织绢院负责,其生产程序大抵是先缫生丝,律令规定缫丝百斤,“九十八两实交中,优九十一两半,劣四两,混二两”。接下来为纺线,纺上等好绢线,“一两中耗减三钱,下等绢线十两中耗减六钱,不堪织绢用之混丝线渣为马鞍盖者,百两中耗减七两”。然后染色,生染一两无耗,当依法交。熟染时,白、银黄、肉红、粉碧、大红、石黄6色100两中交75两,“其余种种诸色皆本人交八十两熟”。
    染好的绢线先由仓库保管,织绢工再向仓库领取。“女子领绣线时,一两中可耗减一钱半。”“纺织之应用纬线、格子线等,二月一日遇事着手领取,自置经纬线起,纺织罗帛,至十月一日止,所领线数一百两耗减三两”[19]。至此,富有民族特色的丝织品就生产出来了。
    西夏丝织品种类繁多,据西夏汉文本《杂字》与《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有绫罗、绣锦、绢丝、纱、紧丝、煮丝、彩帛、钱罗、川锦等。1976年在西夏陵区108号陪葬墓出土的工字绫、茂花闪色锦,以及1990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口方塔出土的绢、绫、纱、罗、织锦等,很可能就是西夏人自己生产的。
    四陶瓷、建材业
    制瓷是西夏建国后才发展起来的产业,根据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现已探明西夏瓷窑有宁夏灵武磁窑堡、灵武回民巷、贺兰山插旗口、银川缸瓷井以及甘肃武威古城乡五处。磁窑堡窑址在灵武市区东35公里处,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大致分期,一期为西夏中期,器物有明显的宋金瓷的特点;二期为西夏晚期,有的一期器物在二期依然存在,只是略显粗糙些。回民巷窑距磁窑堡窑仅4公里,两窑产品基本相同,但回民巷发现较多的黄釉印花瓷。
    插旗口窑位于贺兰山深处,现在窑址内建有林场住房。从采集到的标本来看,其质量可能略高于磁窑堡窑。银川市郊缸瓷井砖瓦窑,亦生产部分瓷质建材,应是供应陵区和都城使用的。武威古城窑是1992年发现的,出土大量瓷器及残片,其中一件瓮底外沿墨书“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20]。
    另外,近30年来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准噶尔旗出土了不少西夏瓷,其胎质、釉色及造型均显粗糙,与灵武窑产品相比,也稍有差异。据此推测,在内蒙古后套地区可能也有西夏瓷窑存在。
    西夏瓷窑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以灵武磁窑堡窑为例,在14个探方、700平米的掘面内,就有西夏窑炉3座,作坊8座。窑炉的形体大致与宋金时窑炉相似,并用煤作为燃料。从出土的窑具及产品造型来看,原始坯体分轮制与模制两种,大量圆形器具轮制,人物、动物造型等模制,还有少数为手塑成形。
    装烧技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带孔的匣钵,既保护了坯体,又便于排除加热后钵内的气体,同时也使得空气流畅,使坯体受热均匀;另一是采取了先进的顶碗(盘)覆烧法。这种覆烧法使用的窑具是一个上口小、下口大的喇叭形顶碗或顶盘,碗、盘的坯体施釉后,在内底刮掉一圈釉(俗称涩圈),然后倒扣在顶碗上,如此依次倒扣10余件,最后罩以开底式筒状匣钵。当然,顶碗覆烧法并不是西夏独创,当时北方宋、金诸窑普遍使用这种方法。较之过去的单件装烧,顶碗覆烧法大大提高了装窑量,为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瓷器的种类更是各种各样,有碗、盘、盆、壶、瓶、罐、瓮、缸、钵、杯、盂、盒、炉、灯盏、器托、器盖、漏斗、铃、钩、纺轮等生活与生产用具;有砚、滴砚等文房用具;有棋子、瓷埙等娱乐品;有人物、动物塑像;有瓷眼珠、擦擦、如意轮、金刚杵、念珠、莲花座等宗教用具;有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白釉贴面、脊饰等建材;还有匣钵、顶碗、顶盘、顶钵、垫条、垫饼、垫圈、模子、刮板等窑具。这些瓷器归纳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生活用具占了绝大部分,反映了西夏金属原料缺乏,日用金属品只有靠瓷器来代替;二是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如带耳壶便于马鞍上系带,牛头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纺轮、瓷铃、瓷钩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具。
    西夏瓷器生产有官、民之分,官窑大致归砖瓦院之类的机构管理。缸瓷井窑址距西夏王陵约3公里,出土的建筑材料与西夏陵使用的完全相同,说明该窑是专门为修建西夏王陵而设置的,应属于官窑性质。灵武磁窑堡窑的产品有粗细之别,其中有的精品,如高质量的白瓷、剔花瓷以及大量的建筑材料,显然为官府生产[21],但大量的较粗的器物则为民用。贺兰山为西夏皇家林苑,插旗口窑的产品质量高于磁窑堡窑,可能供给官府或皇室。
    西夏一般老百姓居住的是毡帐土屋,所需材料非常简单,但皇宫官衙、达官贵人的宅第则金碧辉煌。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银川市西郊的西夏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在采集与出土的文物中,建筑材料数量最多,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西夏建材的种类及特点。
    1.陶质建材。陶质建材以砖瓦为大宗,砖有长方形条砖、绳纹砖、菱格纹条砖、忍冬纹条砖、素面方砖、八瓣纹方砖、莲纹方砖、菱格龟背纹方砖,等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筒瓦分一端有子口、两端平齐无子口、一端连有瓦当三型。板瓦规格亦不一,大者长近50cm,小者长28cm。
    瓦当有花卉纹与兽面纹两种,其中圆形兽面纹瓦当较为普遍。此外,还有兽面纹滴水、龙头饰、兽头饰、鸱吻等。
    2.瓷质、琉璃建筑材料。出于装饰的需要,瓷、琉璃质建材种类繁多,有绿釉石榴纹方砖、绿釉龙纹砖、绿釉筒瓦、板瓦、条瓦、酱釉槽心瓦、白瓷瓦、绿釉兽面纹瓦当与石榴纹滴水等。
    装饰品有绿釉兽头饰、龙头饰、板瓦形兽头饰、尖喙兽头饰、立鸽、龙首鱼、鸱吻等。鸱吻高1.5m,宽0.6m,厚0.3m,通体鱼鳞,尾出两鳍,头部呈张口吞脊之状。
    3.石质建材。石质建材数量较少,主要有望柱、石螭首、石柱础、石兽头、石人、石狮等。望柱由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组成。柱头为一束腰莲花座,座上蹲狮,柱身呈圆角方形,三面雕有缠柱龙纹,一面平素无纹,上下各有一长方形榫孔。
    上述三种质地的建材中,琉璃与瓷制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兽形装饰品种类繁多,形制各异,不仅反映出西夏高超的陶瓷生产技术,同时也表明其建筑十分注意外部装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