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刘凤云 参加讨论

三、城墙的样态与城门
    城墙的样态即是城市的形态,城与墙一体的概念决定了在修筑城墙的过程中,便勾画出城市的舆图,确定了城市的风貌。
    一般来说,城墙样态的形成首先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南方,由于地势崎岖,多山多水,城墙的修筑必须依山傍水。因而,都市的样态多呈不规则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如“扬州城郭其形如鹤”,(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苏州城形势如蟹”,(《近人笔记大观》卷四)凡此等等。而方形城市却极为少见,南京的宫城、皇城只能算是例外。但北方却不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城市相当普遍,甚至连一些小市镇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可以从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笔下得到证实。英国人斯当东是这样记下他的观感的:“小市镇周围由城墙圈起来……城墙经常是一个面对东西南北方位的四方形。”(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426 页)斯当东所说的小市镇,应当是他乘船离京南下时最先路过的冀、鲁一带。也就是说,至少在冀、鲁一带的运河沿线上的城市,城墙多是方形的。当然,最典型的方形城市莫过于北京城。北京城除了正方形的宫城与皇城之外,其内城亦为正方形,所谓“周正如印”,(史玄:《旧京遗事》)而外城为长方形。总之,“城是平行四边形,四边面对四个方位基点”。(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326页)
    方形城墙作为北方城市的主要形态,固然与北方平原辽阔、地域平坦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它仍是一种文化理念在现实中的体现。如果我们追本溯源,仍不难发现它的原始形态为“匠人营国,方九里”的理学规范,中心体现一个“礼”字,并爰取了儒家文化的天圆地方之说。因而,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作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其传统文化的足迹自然较南方为多,而地理环境又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不过,自然环境与文化因袭程度所形成的南北城市形态的差异,只集中在城市外观样态的不同,而未及其他。而且,无论是圆形城墙、方形城墙,还是不规则形城墙,其城门的设置都是按方位开四门,六门,乃至九门。县一级的小城市的城墙多开四门,“每面城墙一个门,在石头上刻着字,名为东西南北门。”(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326页)这是指立于平原的方形城, 如果依山傍水的城市则又有不同。如安徽歙县“城门四,南曰紫阳,东曰向政,东北曰新安,西北曰玉屏。”(乾隆《歙县志》卷二)四门以上的城市多为省城、府城,以及地处要津的县城。如扬州府“设门五,南曰安江,北曰镇淮,西曰通泗,东曰宁海,又曰大东,东南曰小东。”(康熙《扬州府志》卷八)又如南京城,皇城和宫城均开六门,按方位对称等距离布局。苏州府城八门。(徐松、张大纯:《百城烟水》卷一)而北京内城则号称九门,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两门。九门之称“南曰正阳门,南之左曰崇文,南之右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西之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阜成。”(陈宗藩:《燕都丛考》)上海县城“陆门六,东曰朝宗,南曰跨龙,西曰仪凤,北曰晏海,小东门曰宾带,小南门曰朝阳,水门三。”(嘉庆《松江府志》卷十三)
    城门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传统城市的等级序列,这是传统政治城市的特征。但同时还应该看到,任何物化的东西都有其赖以形成的思想与文化基础,城门的设置也不例外。从中国传统城市大都在四门以上、并按方位开设来看,则是完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四方观念。比如,在四方观念中,重轻的关系依次为南、北、东、西,而传统城市无论大小,其城门基本上都是按照先南北后东西的顺序设于四个方位的。这从方志的记述次序也可多少得到证实。
    此外,四方设门,本可使传统城市以其四通八达的中心位置有效地发挥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功能的作用。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构筑的东西,只能是那个时代所提供的。政治性城市决定了城墙、城池,以及城门的基调,其功能仍重在军事防御。如歙县,城“门各有台,台各有楼,门之旁侧各有司门之舍、连弩之台。”(乾隆《歙县志》卷十二)扬州府城“各门有甕城,内有盘诘厅。”(康熙《扬州府志》卷八)所以,传统城市虽四方有门,但它的空间并非开放型的。
    四、城郭与都市的扩展
    为了强化城市的防御功能,在一些大城市,或者地处战略要地的城市,往往还建有双重,甚至是三重城墙。这种环绕城墙外而建的城墙叫做城郭,又叫做外城、罗城、辅城、外墙等。比起城墙来,城郭的出现,除了缘于军事之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居民聚集的情形,是城市由小到大发展的结果。通常,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行政、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增长,吸引了农村的剩余人口。而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墙内部的原有空间逐渐被填满,使得新增人口只能栖身于城墙之外。这样,便在近于城门的城墙外围出现了一些搭棚居住的“棚民”,他们大多从事小型贸易,即为小商、小贩。随着这部分人的增加和他们所从事的集市性商业的发展,对地域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城墙外部的居民聚落由点成片,于是再建城墙便成了势所必然。清人吴长元所辑《宸垣识略》谈到北京城的扩建时说:“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其扩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正阳门外“大街石道之旁,搭盖棚房为肆,其来久矣。”但由于外城的增扩有限,尚未满足客观的需求。所以,九年之后扩建外城四周城墙之议再起。“嘉靖三十二年,给事中朱伯辰言:城外居民繁夥,不宜无以围之。臣尝履行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环绕如规,周可百二十余里。若仍其旧贯,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功倍。乃命兵部尚书聂豹等相度京城外,四面宜筑外城约七十余里,……内有旧址堪因者约二十二里,无旧址应新筑者约四十八里。其规制具有成议。”(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一)此事虽因经费不足而寝,但却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所形成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的文化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说明,城墙的增扩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