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有着双重城墙,即有城有郭的城市在中国相当普遍,一些地处要冲的小城市也不例外。如康熙年间建于黑龙江省的三座城市,“齐齐哈尔内城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虽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零三十步,崇丈八尺,外部……以土垡,方十里”。“墨尔根内城四隅亦有楼橹,余与齐齐哈尔同,外郭以筑土围之”。“黑龙江内城与齐齐哈尔同,西南北三面为外郭,方十里……东临江。”(西清:《黑龙江外纪》卷二)省府重城更是内外城并置。如广州府“旧有三城,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以旧城低隘,请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即今内城是也,谓之旧城。周二十一里三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外城创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总督吴桂芳自西南角楼以及五羊驿环绕东南角楼以固防御,长一千一百二十四丈,高二丈八尺,周三千七百八十六丈……是为新城。”(同治《广东通志》卷一百二十五)又如扬州,“其新城始于嘉靖丙辰二月。时以倭寇,用副使何城、举人杨守城之议,起旧城东南角楼至东北角楼,周十里,即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与旧城等。”(康熙《扬州府志》卷八)除了内、外城并设之外,像长安、洛阳、南京、杭州、北京等曾为古都的大城市,其城墙建筑还多在三重以上,即除了外城和内城,在内城中还建有皇城,皇城中再建宫城,这以明代所建的南京和北京最为典型,两京均以正方形的宫城为核心,圈筑而成者谓之皇城,皇城外再圈筑内城,然后再附建外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