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赵翼曾论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说: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志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注:王树民:《廿二剳史记校证》卷8“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3页。) 他已观察到曾在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的高门大族,在南朝期间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乃由于人主独揽朝政,不让大臣分享权力,高门大族既可平流进至高位,便不必竭心尽力,甚至轻视政务,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所谓寒人于是趁机而起,成为左右政局的社会阶层。赵翼关于南朝寒人掌机要的论断,颇具史识。而南朝创业的四君主,刘裕、陈霸先出身寒微,萧道成、萧衍虽属兰陵著姓,但本为将家,陈寅恪先生称之为“非文化显族”,自不能与东汉以来位于社会高层的儒家大族相比,然则南朝君主已是寒人掌权矣。不肯假权于高门大族的大臣,乃势所必然,南朝君主借重寒人,实是寒人兴起的结果。若论寒族的兴起,还应有其他因素。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 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社会政治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其故即在所谓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之变动。盖此等豪酋皆非汉末魏晋宋齐梁以来之三吴士族,而是江左土人,即魏伯起所谓巴蜀俚诸族。是等族类在此以前除少数例外,大抵为被压迫之民族,不得预闻南朝之大政及居社会高等地位者也。(注:《魏书司马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他又说: 是以谓江左世族无功臣,与言南朝帝室止出于善战之阶级无异。此善战之阶级,在江左数百年间之变迁,与南朝境内他种民族之关系,治史之人,固应致意研求者也。(注:王树民:《廿二剳史记校证》卷8“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3,94页。)概括陈先生的意见,可归结为3点:1.侯景之乱后,江东之岩穴村屯之豪长乘机而起使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发生变动;2.此等豪长却是江左土人,他们是被压迫的民族,不得预闻南朝政治大事,社会地位不可与士族相比;3.南朝一改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其最高统治者皆出身善战之阶级,此等人与汉族以外诸民族的关系,治史者应注意研究。陈寅恪先生从南朝史实中,敏锐地指出江南土著的社会地位的变迁,是我国中古史演变的一个侧面,他在《魏书司马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列举了一些例证,却未作详细讨论。 陈先生之论发表了近60年,笔者所见,就此课题作进一步研究的还不多,本文从陈先生之说,搜集有关史料,对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试作一简释,然而未必能符合陈先生之意旨也。 一、南朝岭南的几次叛乱显示土著的实力 所谓岭南土著,从地域上而言,是指历来生长于岭南的族类,主要是俚僚等民族,亦应包括某些汉人家族,他们虽不致被视为蛮夷,但也是如陈先生所说的非文化显族。南朝岭南曾发生几次与土著有关的严重动乱,足可以见其在政治上的实力和影响,分述如下: 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孔熙先勾结范晔谋反,曾联系周灵甫策应。周灵甫,增城(今属广东)人,灵甫的族属尚不明确,即使是汉人,也是南方的土著无疑。其家有家兵部曲万余人,(注:〔明〕黄佐著,陈宪猷点校:《广州人物传》卷19,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2页。)可知此人实土著豪强。孔熙先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出身于名门。父亲孔默之为广州刺史时,已与周灵甫有交往。名门出身的孔默之同周灵甫的交往,大抵由于灵甫在地方上有势力,默之仍需笼络。熙先且将灵甫带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荐之得官,后又合谋造反,熙先给以六十万钱着周灵甫回广州筹备举兵响应。灵甫一去不返,孔熙先谋反未遂,周灵甫也忧愤而死。(注:《宋书·范晔传》卷69,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所引廿四史同),第1821页。)岭南土著参与政治动乱,此其一例。 陈檀是合浦大师,(注:《南史·夷貊传上》卷78,第1951页。)合浦郡治今广西合浦北,是土著民族的集聚地。所谓“合浦大帅”必是合浦土著民族的豪帅。宋大明(457~464)年间,朝廷派遣朱提太守费沈攻打陈檀,显然又是一次镇压土著民族的行动。结果却未能取胜,可见陈檀亦是豪师中的强者。朝廷改派龙骧将军刘勔,授以西江督护、郁林太守,出兵合浦,终于把陈檀降服。(注:《南史·刘掖传》卷39,第1001页。)陈檀归附后,曾官高兴郡(治今广东化州)太守,他转过头来又随费沈等南伐,企图打通朱崖(今海南)道,没有成功。费沈竟迁怒于陈檀,把他杀了。陈檀本想效力于宋朝,却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