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辟举问题探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张鹤泉 参加讨论

东汉时代,郡太守和属吏也存在籍贯回避。具体说来,地方郡太守一般要由外郡人充当,而郡属吏则由本郡人担任。《巴郡太守张纳碑阴》载题名者74人,均为太守张纳属吏(《隶释》卷5)。 这些属吏来自宕渠、江州、阆中、安汉、朐忍、枳、垫江、充国、平都。这些县均属巴郡。这说明,东汉时期,郡太守与属吏在籍贯上的回避确实执行得很严格。由于郡太守和属吏任职上的这种限制,就使郡太守只能在其管辖郡所属县中辟举属吏。
    在东汉各州任职的剌史,也与属吏的籍贯不同。《冯焕残碑阴》载剌史冯焕的属吏,其籍贯为汝南郡、河内郡、汉中郡、颍川郡和陈国(《隶释》卷13)。《后汉书·冯绲传》载,冯焕则为巴郡人。显然,剌史冯焕与这些属吏的籍贯都不属于同一郡望。由于州剌史与其属吏也实行籍贯回避,自然在辟举时,也就不能辟除与剌史属于同一郡望者。不过,州剌史与属吏的籍贯回避与各郡不同的是,被辟除的属吏只要与剌史不同郡便可以了,属吏的籍贯不必限定在同一州内。
    二是国家严禁辟主辟举被禁锢者。汉代的禁锢是一种褫夺公权的刑罚。也就是剥夺犯罪者或受株连者的任官权利。东汉国家对这种刑罚执行得很严格。正因为如此,在辟举上,是严禁选拔受禁锢者的。《后汉书·桓荣传附桓焉传》:顺帝即位,桓焉“拜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视事三年,坐辟召禁锢者为吏免”。这说明,国家对辟主辟举禁锢者的处罚是很严格的。至东汉后期,因国家滥用禁锢刑,使一大批清流党人遭到禁锢。当然,对这些人,就更不能辟举了。例如司徒杨赐便“坐辟党人免”(《后汉书·杨震传附杨赐传》)。可见东汉国家处罚辟举党人的官员是毫不手软的。
    三是国家禁止辟主辟召先旧、亲属。《后汉书·李固传》载诬陷李固飞章,其中提到太尉李固“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婿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从强加给李固的这些罪名来看,东汉国家对辟主辟召先旧和亲属都是严格禁止的。
    东汉国家对辟主所作的这些限制规定,其目的是要防止辟举时,产生循私舞弊、违犯国家禁令以及任人唯亲行为的发生,使辟举能够体现出合理性和公正性。
    (四)国家对辟主辟举不胜任或犯罪者,有比较严格的惩处措施
    《后汉书·陈蕃传》:“帝讳其言切,讬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这说明,辟主对他辟举的属吏不胜任职责,是负有连带责任的。国家对这样的辟主,一般给予免官处罚。当然,辟主辟举了有犯罪行为者,就不限于免官了。《后汉书·虞延传》:司徒虞延“欲辟幽州从事公孙弘,以弘交通楚王而止,并不奏闻。及英事发觉,诏书切让,延遂自杀。”据此可知,虞延受到自杀的处分,是因为他准备辟举参预楚王刘英谋反的公孙弘,并且,没有向朝廷上奏。尽管如此,虞延受到的处罚还是如此严格。如果辟主辟召了有犯罪行为者,受到的处置会更加严厉。
    (五)国家对辟主辟举属吏有必要的检核措施
    《后汉书·张酺传》:“后以事与司隶校尉晏称会朝堂,酺从容谓称曰:‘三府辟吏,多非其人。’称归,即奏令三府各实其掾史。”这就是说,对于三公辟举属吏有不称职者,国家官员可以举报给司隶校尉,然后由司隶校尉进行考核。不过,这样的考核并不是定期举行的,当是在官员举报后而采取的措施。东汉国家委任具有监察京师百官大权的司隶校尉负责检核三公辟举,正是要在对辟主采取限制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防止辟举陷于混乱。
    总之,东汉时期,中央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九卿以及地方州郡长官都可以自行辟除属吏。但是,东汉国家对这些辟主行使辟举权,也实行了必要的限制措施。这些限制措施可以约束辟主在辟举中带有随意性。
    
    东汉时期,中央和地方辟主辟举,是要征集僚佐,以便能够保证各级官府的办事效率以及有效地实施国家政令。因而,中央和地方辟主在正常情况下,是比较注意辟除对象素质的。从东汉被辟除的对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央和地方辟主注意辟举经学水平较高者,知名大儒尤其受到重视
    东汉是经学发展的时期。当时人研习经学的状况,是检验士人文化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因而,“经明行修”的儒生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尊重。这样,在中央和地方辟主辟举时,很注意选拔这些儒生。《后汉书·朱穆传》:朱穆任冀州剌史,“所辟用皆清德长者”。又《后汉书·赵孝传》:赵孝“乡党服其义,州郡辟召,进退必以礼。”可见,在州郡辟召中,儒生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在三公辟举时,不仅选拔一般儒生,而且,对知名大儒更注意辟举。《后汉书·张纯传》:张纯“(建武)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在位慕曹参之迹,务於无为,选辟掾史,皆知名大儒。”这说明,东汉初年,一些三公便开始将知名大儒辟为僚佐。这种作法,至东汉后期也没有改变。东汉的著名儒生郑玄、郑兴、郑众、蔡邕、何林等人都受到三公的辟召。三公辟除这些大儒作为属吏,显然是要借助这些儒生的影响来提高他们的声望。诚如宋人徐天麟说:“然东汉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往往名公钜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是以誉望日隆,名节日著,而一洗末世苟合轻就之风。”(《东汉会要》卷27按语)不过,至东汉中后期,由于国家政治日益腐败,这些大儒即使被辟除为僚佐,也很难完全施展他们施政的才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