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汉辟举问题探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张鹤泉 参加讨论

辟主与属吏之间存在君臣之义,在东汉前期便已出现。《后汉书·郑恽传》载,汝南太守欧阳歙辟郑恽为郡功曹,郑恽指斥郡属吏延资说:“司正举觥,以君之罪,告谢于天。案延资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所以荒乱,怨匿并作。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以直从曲,此既无君,无复无臣,恽敢再拜奉觥”。这说明,被辟召的属吏要将辟主视为君,而将自己视为臣。因此清人赵翼说:“是时郡吏之於太守,本有君臣名分”(赵翼《廿二史劄记》卷5)。 《景君碑》中有“惟故臣吏,慎终追远,谅闇沈思”之语。清人钱大昕认为,此语非臣下可用(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可见,东汉辟主与属吏之间以君臣之义为表现的隶属关系已很牢固。在君臣之义观念支配之下,属吏要为辟主尽必要的义务,“往往周旋于死生患难之间”(赵翼《廿二史劄记》卷5)。特别是,属吏要为辟主服丧。 《后汉书·李恂传》:“太守颍川李鸿请署功曹,未及到,而州辟从事。会鸿卒,恂不应州命,而送鸿丧还乡里。既葬,留起冢坟,持丧三年。”李恂只受到郡太守李鸿的辟召,并未成为属吏,尚且要服丧三年,作为属吏就更是如此了。这种服丧期限,与子为父母服丧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看出,辟主与属吏之间的关系,已类似于父家长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不仅如此,辟主与属吏在法律上也负有连带责任。《后汉书·羊续传》:羊续“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可见辟主犯罪,属吏必然要受到株连。这些情况表明:辟主和属吏形成的这种君臣之义联系,已远远超出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具有很强的主从关系。在这种主从关系约束下,辟主和属吏在政治活动中,必然要有共同的意向。因此,辟主与属吏在行动中,形成密不可分的牢固的政治集团,也就无法避免了。
    (二)辟举为以辟主为中心的政治集团的扩大创造了契机
    东汉时期,辟主与属吏之间的上下级联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央三公的属吏来看,他们还可以受到辟主的举荐而成为国家官员。当时辟主举荐属吏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举高第”、“举理剧”、“举尤异”等。通过辟主的这些举荐,属吏便获得晋升的机会。《后汉书·桓典传》:桓典“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又《后汉书·独行传》:“(李)善,显宗时辟公府,以能理剧,再迁日南太守。”可见三公僚佐因辟主的举荐,可以很快晋升为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员。正如东汉人崔寔说:“三府掾属,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崔寔《政论》)
    在东汉,属吏由辟主举荐成为国家官员后,虽然他们与辟主在行政上脱离了关系,可是,他们仍然被视为辟主的故吏。这些故吏与辟主之间的君臣之义并没有消失。这些故吏仍然对辟主负有义务。诸如故吏在政治上,要支持辟主;在经济上,对辟主及其家属要进行扶助;在丧葬上,对辟主仍要服三年丧等。[2]而且,在法律上, 故吏与辟主仍负有连带责任。《后汉书·陈禅传》:“及邓骘诛废,禅以故吏免。”又《后汉书·张奂传》:“明年,梁冀被诛,奂以故吏免官禁锢。”这些都证明故吏对辟主所负的法律株连,并不亚于属吏。这就是说,故吏与辟主之间仍然具有严格的主从关系。在这种主从关系支配下,故吏对辟主在政治上的支持是很有力的。《后汉书·党锢传序》:“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大讼党人,言甚方切。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又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锢,爰及五属。”在党锢事件中,党人的故吏被免官禁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党人政治立场一致所造成的。由此可见,这种故吏阶层的存在,是以辟主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扩大政治势力的基础。然而,辟主造就众多的故吏,都是以其拥有辟举权作为必要前提的。因而,对辟举产生的这种社会影响,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
    
    东汉中后期,国家政治趋于腐败,并且,地方大姓、冠族势力也日益发展。在这种社会形势下,自然要对与国家统治联系密切的辟举产生很大影响。虽然东汉国家对辟主辟举属吏作了一些约束,可是,这些约束很难收到实效。因而,在中央和地方辟举中,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弊端。
    首先,皇帝、外戚、宦官对辟主辟举进行干扰,而使辟举出现混乱。如前所述,东汉皇帝可以指令辟主辟举。但是,在东汉前期,皇帝指令辟主辟举,多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而到东汉后期,他们则置选拔人才而不顾,要通过辟举,选拔迎合其意志者。其中汉灵帝从鸿都门学生徒中辟举,便开了一个恶劣的端绪。《后汉书·蔡邕传》:“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剌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这说明,汉灵帝赐予这些生徒在辟举上,享有很优先的特权,而且,他们通过辟举能够很快晋升为国家中央和地方官员。可是,鸿都门学的生徒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人品上,都是很差的。正如蔡邕评论说:“本颇以经术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后汉书·蔡邕传》)国家将这些生徒辟除为僚佐,进而晋升为国家和地方官员,只能使吏治更加败坏。因此,可以说汉灵帝的这种作法,是对辟举的严重干扰,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很恶劣的。
    东汉外戚和宦官也利用他们控制的权力,干扰辟主的辟举。《后汉书·杨震传》载:
    延光二年代刘愷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於震,震不从。宝乃自往侯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见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执金吾阎显亦荐亲厚於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