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鹿锡俊 参加讨论

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之下,前述特种外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结束以后近4个月的时间里,国民党内的各个派系虽然在领导权问题上存在纠纷,但在对苏关系上,却一致执行这样一种方针:一边防止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一边坚持对苏回避态度,既不复交,更不联苏。(注:日本外交文书中,有源自中国情报的以下记录:1931年10月上旬,在蒋介石势力的秘密会议上,重新确认了“联苏必失国际同情与人民舆论”的结论。10月下旬,在南京国民政府和广东“国民政府”为实现党内团结而召开的“和平预备会议”上,决定“全党一致的对外政策”为:“(1)与国联合作抑制日本之强暴;(2)对苏复交与对日问题不可混同。”12月中旬,以广东势力为中心的孙科政府成立,但它登台伊始即宣布“中苏合作非我所望”。参见《须贺致小林电》机密第112号(1931年10月12日);《币原致松平等电》合第1270号(1931年11月3日);《村井致犬养电》第943号(1931年12月26日到)。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满洲事变》第1卷第2册(以下简称《日本外交文书》〔满〕1-2),外务省1978年版,第342、372、481页。)作为对这一方针之基本根据的解释,1932年1月10日,暂时处于下野地位的蒋介石,曾结合反对陈友仁(孙科政府外交部长)对日绝交的理由,从中、日、苏和“国际”四者之联锁关系的角度,下了这样一个断语:
    如对日绝交即不能不对俄复交,陈提此案,众皆不察,且多数主张绝交,是诚国家最大危机,此时我国地位若战而不宣,尚犹可言,如绝交即为宣而不战,则国必危亡。以对俄复交,则列强对我不但不助,而且反而助日。故东三省问题未决以前,如对俄复交,则不止断送满蒙,是乃断送全国也。(注:《蒋介石致何应饮、朱培德、陈果夫电》(1932年1月10日),蒋中正档案:《革命文献拓影》。)
    这个断语所暗示的“解决东北问题之前决不对苏复交”的决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决策层对苏回避的意志是何等坚定。
    三、苏联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
    然而,1932年2月以后,遭到国民政府抑制的“联苏”论调,开始在中国重现活跃。这是因为,“一·二八”上海事变后,日本再次蹂躏中国,英美与国联却同“九一八”事变时一样,除了口头上的对华同情外,未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援华制日行动。对日本新的侵华罪行的愤怒同对英美、国联的失望相结合,使中国的舆论冲破了政府的压制。如当时发自南京的路透社电讯所述:“在一般中国人中间,日益流行着这样一种论调:既然全世界面临日本的武力侵略却对中国毫无作为,中国除联苏之外别无出路;中国与其屈服于日本的武力,不如同共产主义合作。”(注:《村井致芳泽电》第415号(1932年3月2日),《日本外交文书》〔满〕2-2,第719-720页。)此外,这一时期中国报刊对“日苏危机”的报道,也使人寄希望于日苏冲突的早日到来。
    在上述这种对日愤懑、对国际失望和对苏期待“三合一”的背景下,1932年4月,以孙科的登场为标志,“联苏”论达到了一个高潮。4月24日,孙科提出了他的《抗日救国纲领》,公开要求“以彻底抗日为目前外交之主要方针”,“凡与日本帝国主义利益冲突之国家,均认为我之与国,应与之作切实的互惠的联合”。(注:1932年4月25日《中央日报》。)翌日,在和新闻记者的谈话中,孙科进一步明确主张改变对苏政策,称“为实现抗日我必须联美联俄”(注:《村井致芳泽电》第625号(1932年4月26日),《日本外交文书》〔满〕2-2,第745页。)。
    在分析这个高潮时,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以前,联苏论主要出现于民间,决策层中的个别议论则仅停留于内部的会议,一经否决即不再坚持;相反,现在,联苏论由国民党要人孙科出面主张,而且无视政府的既定方针而公然呼吁。孙科曾于1931年12月至翌年1月出任行政院院长,蒋汪合作政权成立后,又被任命为立法院院长。虽然由于同蒋、汪的矛盾,此时孙科尚未正式就任,但他的经历和地位,特别是“国父”长子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为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特殊人物。这种特殊人物的转变,既反映了这一时期联苏论的上升,也暴露出国民党高层在对苏政策上已开始产生裂纹。
    尽管“联苏”论者把对付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但苏联对中日两国的实际政策,却同他们的希望相距甚远。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认为“对华战争就是进攻苏联的序幕”,故抱有强烈的危机感。(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167页。)然而,为了争取对日战备的时间,它实际上对日本采取了让步和妥协政策。借用日本外务省的记录来说,“满洲事变当初,苏联政府虽标榜中立与不干涉方针,却同意由中东路运输日本军队,在呼伦贝尔事件时,对救援日本居留民作出了巨大援助。更有甚者,苏联政府鉴于事变之进展,于昭和六年(1931年)末向我提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自此以来,彼一有机会即反复重申此议。”(注:日本外务省编:《日苏交涉史》,严南堂书店1969年复刻版,第233页。另外,关于苏联反复要求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概况,可参见日本外务省《关于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之两国会谈摘要》,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昭和期Ⅱ第2部第1卷(以下简称《日本外交文书》〔昭Ⅱ〕2-1),外务省1996年版,第390-395页。)“苏联政府自满洲事变爆发当初即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至今与我帝国之间未发生任何不愉快之事。就日满苏三国关系而言,实在是可庆可贺。”(注:《内田外务大臣在第64届帝国议会的演说》(1933年1月21日),《日本外交文书》〔昭Ⅱ〕2-2,外务省1997年版,第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