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鹿锡俊 参加讨论

同上述这种对日本稳健势力的期待感紧密相关,对“九一八”事变的结局,国民政府指导部在事变发生10个月后仍然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注:如果说前引中政会外交组方案中对“日本究竟有无侵略野心”的疑问,是对日侥幸心理的一种表现的话,下述例子更是它的典型反映:1932年8月8日,武藤信义取代本庄繁出任关东军司令官,这本来是日本当局为承认“满洲国”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蒋介石却还期待这个人事变动能成为“重谋中日亲善之转机”。详见《蒋介石致黄郛电》(1932年8月25日),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下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第497页。)同时,不少领导人认为,因为日本是反共的,中国“可以由共同反共的见地,替中日和平奠定一个基础”(注:汪兆铭:《十年来和平运动经过》,国民党党史委员会藏。),因而对中日两国当局在反共问题上的“共同利害关系”寄予幻想。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民政府在1932年6月正式确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后,愈加焦虑于改善对日关系。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一·二八”事变时期对国民政府统治区发动的武装进攻,使国民政府决策层痛感:如不迅速同日本解决冲突,“照此推移下去,共产党必利用混乱状态建立自己的天下,俄国亦可能直接统治中国”(注:《桑折致内田电》第138号(1932号7月18日),《日本外交文书》〔满〕2-2,第772-773页。)。总之,在他们看来,就长远来说,是“俄患”大于“倭患”,而就“一意剿赤”这一当务之急来说,则是“近苏”不如“近日”。
    于是,国民政府在继续坚持对苏回避的同时,对日本却转向了“接近”。关于对苏、对日政策上这两种既相互关连又相反相成的倾向,当时,由驻日公使任上临时回国的蒋作宾,曾在其日记中留下了以下的记录:5月19日,中央政治会议外交组决定“准备对苏复交”。当夜,蒋介石和汪精卫宴请蒋作宾,命其速回日本复职。(注: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8页。)
    6月6日,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对苏以先订互不侵犯条约为方针。当日,蒋介石再次催促蒋作宾返日复职,并承诺“赴东若有不足之款可由彼拨”(注:《蒋作宾日记》,第442页。)。
    6月中旬,庐山会议在确定对苏“维持现状”的同时,决定“禁止各地抵制日货及激烈越轨的反日运动,防止重大事件重演”(注:《坂根致齐藤电》第442号(1932年6月22日),《日本外交文书》〔满〕2-2,第758页。)。随后,蒋介石特招蒋作宾上山,于22、23、24三日连续讨论中日问题后,确定“对日总取携手主义”(注:《蒋作宾日记》,第447页。)。
    最后,7月5日,蒋作宾“回日使任,其目的在使两国渐渐接近”,因“感情尤关紧要,故特选定日本邮船会社之平安丸”。(注:《蒋作宾日记》,第450页。)
    就这样,自行政院建议对苏复交以来,国民政府决策层虽然在对苏对日政策的重新选择上相当苦恼了一阵,但最终以蒋作宾返任为结局,明确地倒向了对日接近方针。
    不过,我们在看待这一结局时,切不可忽略以下两点:
    第一,在造成这个结局的多种因素中,“英美、国联同苏联不共戴天”论、“一意剿赤与对苏接近不可两立”论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它仅是引导出了“不该对苏复交”的结论。与此相比,发挥了更大作用的是前述对日本的期待感、侥幸心理及对“反共共同立场”的幻想。因为,它们使国民政府决策层得出了“对日关系仍有改善可能,故即使不接近苏联中日问题也可解决”这一最重要的判断。在选择外交政策时,“该不该做”与“能否不做”是层次不同的问题。当从全局判定“不能不做”时,即使从局部看来是“不该做”的事,也往往不得不做。换言之,如果国民政府在日后的实践中意识到其对日观的错误,因而得出“不对苏复交不行”的结论时,即使在局部问题上“不该复交”的判断依然存在,也会做出同现在相反的决策。
    第二,国民政府的上述对日观虽然在决策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其本身却又包含有很大的脆弱性。这首先是因为,这种对日观是以上海停战协定后中日紧张暂现缓和,特别是日本尚未承认“满洲国”为背景的,而这个背景能存在多久,主导权并不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其次,产生这种对日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九一八”事变10个月来,中日政府之间没有进行过直接接触,因此其大部分认识本身带有臆测成分,很容易随实践所检验的结果而改变。换言之,国民政府今后“对日接近”的实践,将成为左右上述选择之命运的试金石。
    这个试金石将提供什么结论呢?
    七、“共同反苏反共”的落空
    国民政府并未花费多少时间就获得了答案。
    国民政府的“对日接近”,在日本是由蒋作宾充当主角的。从7月中旬至9月上旬,他致力于接触日方军部、政府、政党等各界要人,尤其是其中被视为稳健派的人物。在接触过程中,他着重强调并反复诉说的主题是:“满洲国”问题的拖延及由此造成的中日纠纷的长期化,“唯一的结局是给第三者以及共产党带来机会”,结果“中国可能赤化,日本亦有共产化之虞”;日本如果承认“满洲国”,“毫无疑问,将来真正统治满洲的,不是白人即是赤共”。(注:详见蒋作宾1932年7月25日、8月1、2、5日、9月2日日记,《蒋作宾日记》,第455、457-459、468-469页;《蒋作宾公使会谈要领》,(1932年8月15日),日本外务省记录A.1.1.0.9(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