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国家经济顺利恢复,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诸项斗争节节胜利,特别是以政权掌控经济的有效尝试,令共产党人自信心大增,毛泽东开始觉得原来以为很难的搞经济、搞工业,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至少并不比打仗难;而三反、五反运动已经把资本家在社会上搞得灰溜溜,再次证明这个软弱的阶级不堪一击。毛泽东认为向资产阶级发动总攻的时机渐趋成熟。1952年6月,他明示党内:“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注:《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继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出台,提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对所谓“过渡时期”下定义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注: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于是有人不解:《共同纲领》里可没有这样写。甚至党内高层也有人思想跟不上,认为还是稳一点好。毛泽东批评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说:“‘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种提法不明确。走向而已,年年走向,直到十五年还叫走向?”(注:毛泽东:《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1953年6月15日。)于是又有人不解:那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国家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按照毛泽东上述观点,可以说既有又没有,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列宁和毛泽东都非常强调的革命的辩证法。果然,计划15年完成的过渡,3年就解决了问题。这叫做形势比人强。事后毛泽东满意地说,关于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好多国家怀疑中国是右了,好像不像十月革命。因为我们不是把资本家革掉,而是把资本家化掉。其实,最后把资产阶级化掉,如何可以说右呢?仍是十月革命。他还指出,所谓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近年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论者都十分看重它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概念,认为它的含意主要是肯定了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到逐步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时期,以便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笔者以为,这是用我们今天的一种认识来解说毛泽东,它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综上所述,读者应该已经明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具有政纲与政策两重的性质,其制定的依据,是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后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毛泽东把列宁主义的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创造更灵活;但作为革命家,列宁和毛泽东都是从政治上考虑问题,以“我们的力量”和“力量对比”为尺度来制定和决定政策的。新民主主义可以是较长的时期,也可以较短;可以说它是一种稳定的社会或者国家制度,也可以说它只是一个时刻,在变动之中的过渡而已。怎么说,要看其时的政治形势,要看“我们的力量”和“力量对比”是否“对我们有利”。列宁和毛泽东都知道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理论。在“两步走”里面;在新民主主义里面也都有这种理论含义。但是革命当头,自然首先应该考虑革命党人的存亡;革命力量的消长。毕竟,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只有夺取了政权,革命才算成功,其他才谈得上。我们看到,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着眼点是政治;他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也是政治上的暂时的后退,目的是向资产阶级发起新的进攻。毛泽东在讲新民主主义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候,出发点是列宁关于争取农民,麻痹和孤立资产阶级,以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策略原则;他用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理论为根据,为的是说服同志们赞成党的最终能够把蒋介石国民党彻底孤立的政治方针。他也知道工业、机器的重要性,起码在眼前它可以变成飞机大炮,帮助我们打败敌人;在将来它可以使我们的政权更稳固,从而不受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欺负。至于社会主义需要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现代化的大工业来做“物质基础”的深层理论意义,在枪林弹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中厮杀的革命领袖确还顾不上做细细的思考,进一步说,其时的人们还没有认识这个问题的历史条件。 笔者在这里想指出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范畴而言,它则代表了认识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有过辉煌的成功也犯有严重的错误,因历史的、实践的局限,我们当然不应该苛求先人。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学习它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应该简单地搬用他老人家过去的某些具体的结论、某些具体的话来为我们今天行事寻找根据,这可能一时有用,但弄不好会在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也应持如是的态度。 作者附记:在写作本文时,蒙中共中央党校盖军教授提供宝贵意见,谨表谢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