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日本知识分子中,对文革立场各异。大致可分为如下四大类型:一、赞美支持;二、批判否定;三、有理解的批判;四、指斥中国理念变质。 (一)赞美支持论 此种文革观对文革和毛泽东思想产生全面的共鸣,加以全面肯定和赞美,归纳起来有以下论点: 1.前所未有的第二革命 有的论者认为:“文化大革命不是单纯的权力斗争,不是单纯的思想整风运动,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正义运动,确实具有革命的志向,目标是通过政治的顶端与一般大众的奇妙协作的前所未有的第二革命。”[18](p24) 还有的论者认为:“文革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另一个革命,那是追求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造就中国革命接班人,将中国建成永不变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19](p220) 2.社会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 有的论者指出:“文革是经法国革命和俄罗斯革命之后,成为世界上又一转机的革命。”触动灵魂的革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家要改造思想,创造出新的文化。”[20](p23) 3.崇拜毛泽东、赞美毛泽东 请看下例的观点: “通过毛泽东的个人权威,大众才得以批判官僚制度中的当权者。”[21](p280) “不深入了解民众对毛泽东的信赖感,只说这是‘个人崇拜’不准确,这不是那种自己不做判断的盲目尊敬……有人担心《毛泽东语录》成为令箭,会被教条化地使用,可是,《毛泽东语录》不是那样的书。”[22](p215) “崇拜毛泽东的程度确实超出了想像,但是体察了大多数民众和青年的不满而支持他们,转而被他们高度支持,如果忘了这一点,所有的解释和预测都会大错。”[23](p338) “世界上(也可以说历史上!)的政治家、统治者、领导人中,没有像毛泽东那么幸福的人了。这是因为他有千万万红卫兵与他同思考、同哀乐。” “如果提到政治权力者,人们也许联想到毛泽东主席,但是毛泽东不是单纯的权力者,而是超越了政治权力的伟大的政治教育家、政治哲学家。”[24](p542-543) 中国全盘否定文革,对此,日本许多的中国研究者感到失望,这是因为他们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投影在中国的“革命”里,抱着某种的炽热的共感,如曾多次到过中国的安藤彦太郎,坚持自己的文革观是正确的。 (二)出于好意理解文革 在同属于文革赞美、支持派的知识分子中,更多的人想从学问的角度来理解文革,因为各自的专业和观点不同,所以主要是从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这两个角度来认识文革。前者以“支那学”系统的学者占了大多数。如吉川幸次郎说,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破坏程度也很大,文革中红卫兵的破坏只是做了辛亥革命没做的事,以破坏文化遗产来非难文革是没有道理的,就象明治维新、法国革命那样,“作为历史的一个阶段,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哲学也好,都有暂时休息,让政治改革专心致志的进行,不是也有这样阶段吗?”[25](p301-304) 山本秀夫研究毛泽东文革理论,他认为文革的理论“不是单纯的毛泽东个人的人类观、世界观,而是极为典型的中国式的思想。其来源远的可以追溯到中国“大同”世界的思想和农民革命的农民世界观,近的可以联系到孙文的思想”。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思想呢?山本认为“这是解放人类和人类体现最终价值的思想”。因此,“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有其理论基础。山本解释道:“正是这种解放人类的精神,推动了文化大革命。”[26](p148) 从社会主义角度来捕捉文革的学者,主要是采用与苏联相比较的方法。福岛正夫在其题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段斗争的理论》的论文中,将苏联、中国的阶级斗争的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分析比较,将两国的不同点归纳为:“在苏联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采取镇压的手段来进行;而在中国主要采用以政治上、思想上作为民众运动的讨论、教育方法,这是两国不同之处。”他还指出:“在中国五反运动最为严厉,可以说中国的资本家很久都不能忘记所受的痛苦和屈辱,但若与苏联相比,可以说是宽大无边了。中国所进行的企业公私合营与苏联的无偿没收有着天壤之别。”[27](p140-146) 营诏正义与福田正夫一样,把文革看作“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某个阶段,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会碰到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是中国和后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而是基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革命。可以说,这种革命斗争的胜利,可以保证发展经济,进一步向共产主义靠近。”他对中国文革的成功,抱有很大的期待。[27](p2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