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先入为主,感情色彩浓厚。许多有关文革的文章不是客观的、讲道理的,而是渗入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感情。二战后,许多日本人对侵华战争怀有赎罪感。此种情绪的存在,使许多日本人在新中国成立时,以一种好感来看待中国。尤其使日本人惊叹的是,新中国不仅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赶走了外国势力,还让吃不饱、穿不暖的数亿人民当家作主。再加当时访华日人归国后宣传“中国没有乞丐”、“没有小偷”、“没有苍蝇”等,从而更加深了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不少日本人,尤其是传媒和知识分子,往往对文革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和宣传,以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朝日新闻》之所以对文革进行偏向报道,情绪上和政治上的倾向,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研究结论简单化。日本的文革研究带有很强的理论指向性,但在研究结论上,却往往以单一的原因来解释复杂的文革。迁康吾曾指出:“文革十年,动荡的整个整态若用单一的因素--如毛泽东个人的首创,现代社会论的问题,或者当时领导人之间权力斗争等,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47](p129)确实,文革的发生,包含着复杂的原因,思想上的、制度上的、权威上的、权力上的、文化上的,种种因素纠葛在一起,相互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日本人中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文革论。在如此复杂的历史事件面前,任何简单的结论都是苍白无力的。 日本对邻国中国历来就十分关注,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日本各界始终都持有特殊的兴趣。新闻界的报道、学术界的研究,在各种理解和诠释中反映出日本人的文革观。文革期间,日本媒体与知识分子之所以对文革始终未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诠释,除了资讯的匮乏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对中国缺乏了解。这一点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但是,反观日本人文革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自问,对日本人的文革观到底应予以何种评价。毕竟,对于跨国别的研究,我们也有诸多的欠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革时期日本人的文革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收稿日期】2001-03-14 【参考文献】 [1]中国整风运动的背景[N].朝日新闻,1966-05-2;肃清彭真的背景[N].朝日新闻,1966-6-5. [2]中国整风运动的背景[N].朝日新闻,1966-05-2. [3]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新局面[N].朝日新闻,1967-01-14. [4]停滞不前的文化大革命[N].朝日新闻,1967-04-04. [5]东京大学近代中国史研究会译。毛泽东思想万岁(M)。下卷。东京:三一书房,1974-75. [6]稻垣武。朝日新闻血风录(J)。诸君!,1991-07. [7]朝日新闻[N].1971-11-25. [8]林彪事件和中国的现状[N].朝日新闻,1972-08-04. [9]审判四人帮是判决文革吗[N].朝日新闻,1980-11-21. [10]经济往事[J].1972-04. [11]文艺春秋[J].1972-04. [12]稻垣武。朝日新闻血风录[J].诸君!1991-07. [13]朝日新闻[N].1970-06-23. [14]朝日新闻[N].1971-06-03. [15]国府对法国断交的波纹[N].朝日新闻,1964-02-12. [16]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出现的新潮流[N].朝日新闻,1969-11-14. [17]与日中友好相背驰的自民党声明[N].朝日新闻,1970-04-29. [18]高桥和已。新的长城[M].河出书房,1967. [19]米谷健一郎。对面中国[M].实业之日本社,1971. [20]安藤彦太郎。文化大革命的经济和它的意义[M].中国研究所编。中国的目标。德间书店,1967. [21]革命和传统[M].〈竹内芳郎的报告〉。筑摩书店,1967. [22]白石凡编。中国指南[M].筑摩书房,1968. [23]高桥和已。新的长城[M].河出书店,1967. [24]高木健夫。萝和炸弹[M].番町书房,1972. [25]吉川幸次郎。旧体制的中国。讲座中国Ⅱ[M].筑摩书店,1967. [26]山本秀夫。中国的革命和革命思想(R)。革命和传统。 [27]中国研究所编。中国的目标(R)。 [28]各务寮一。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日本共产党[J].月刊劳动问题,1966-10临时增刊号。 [29]东洋经济新报,1967-02-18,[N].参考。 [30]小岛优编。日中两党会谈始事记[M].新日本出版社,1980. [31]高桥勇次,米秀夫编著。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思想[M].日中出版社,1973. [32]佐藤慎一郎。毛泽东“万岁!”和“万碎!”[M].大溱书店,1979. [33]菊池昌典。文化大革命的底流①[N].朝日新闻,1967-05-11. [34]菊池昌典。文化大革命的底流⑤[N].朝日新闻,1967-05-15. [35]菊池昌典。如何看文化大革命[N].朝日新闻,1967-02-07. [36]板本义和。如何看中国的剧变[N].朝日新闻,1967-01-15. [37]藏居良造。革命尚未成功[M].毛泽东的挑战。朝日新闻社,1967. [38]福田恒存。日本将来-中国的所有[M].高木书房,1973. [39]桑原寿二。毛泽东和中国思想[M].时事问题研究所,1969. [40]加加美光行编。现代中国的去向--文化大革命的省察Ⅱ[M].亚洲经济研究所,1986. [41]加之美光行编。现代中国的去向--文化大革命的省察Ⅰ[M].亚洲经济研究所,1986. [42]加加美光行编。现代中国的去向--文化大革命的省察Ⅱ[M].亚洲经济研究所,1986. [43]贝冢茂树。中国是什么[M].朝日新闻社,1967. [44]藏居良造。革命尚未成功[M].毛泽东的挑战。朝日新闻社,1967. [45]卫藤瀋吉、冈部达味。中国革命中的稳步和急迅[M].世界中的中国。读卖新闻社,1969. [46]中岛岭雄。现代中国的三十年的政治过程[M].卫藤瀋吉编。现代中国政治的构造。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1982. [47]加加美光行编。现代中国的去向--文化大革命的省察Ⅱ[M].亚洲经济研究所,198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