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传玺 参加讨论

于阗在今和田县南,汉代为于阗国,亦属西域都护。唐代为于阗镇和毗沙都督府驻地。这里出土的古文书主要为斯坦因所采集。其中的契约原件有十余件,为唐中期的遗物,有借贷和雇佣等契约,早已公布。龟兹和于阗契约多收入王永兴先生编《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中。
    新疆魏晋至隋唐契约的绵亘时间约六百余年。这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朝代更迭频繁、民族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对新疆地区来说,这些特点表现得更复杂、更尖锐、更突出。上述契约亦反映出了这些特点,因之这批契约对研究这一地区乃至全国性属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问题都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在这里值得一讲的是“市券”问题。因为在这些契约中有几件“市券”原件。许多学术论著都说“市券”是“契约”,是“官府批准的契约”。当然此说是对的。可是它的更深刻的意义还未表示出来。因为市券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赋税史与契约史上的一大变革,是此二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市券”出现在东晋初年,当时叫做“文券”。《隋书·食货志》曰:“晋自过江,凡贷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曰散估。”中国古代的税契制度就这样产生了。“文券”就是税契后盖有官印的契约。此官印是税户交纳了契税的证明。此制度自产生后,“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至唐代,“文券”通称“市券”。官府对“市券”制度的规定与管理都比前代对“文券”更加严格。“市券”不仅盖有官印,还要有官府批示,其文字、格式也要由官府规定。《唐六典·太府寺·京都诸市令》曰:“凡卖买奴婢、牛马,用本司本部公验以立券。”《唐律疏议·杂律·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曰:“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已过价,不立市券过三日,笞三十,卖者减一等。”“文券”的具体面貌。由于历史上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已不得而知。“市券”在今日之前也不知其面貌。正是由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存了这样的文件,才为我们今天的研究解决了一大难题。吐鲁番文书中“市券”之完整者,有《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高昌商胡米禄山卖婢市券》和《唐开元二十年(732年)高昌田元瑜卖婢市券》。在敦煌文书中也有一件“市券”,即《唐天宝三载一至德三载(744-758年)间敦煌行客王修智卖胡奴市券》。
    3、敦煌唐、北宋契约
    敦煌在魏、晋时,因汉为郡治。十六国时,为西凉都城。北魏和隋、唐时期亦为郡治。唐中期以后,曾有70余年的时间为吐蕃占据,后相继归属唐、北宋、西夏。敦煌自西汉设郡后,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自十六国至唐代,这里已成为通都大邑。县南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为当时的佛教圣地。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人们将大批图书贮藏于一个洞窟中,并砌封起来,此后无人知晓。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六年(1899、1900年)间,才为道士王圆箓发现,所藏图书约有四万余卷。这就是著名于世的敦煌文书。此后,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奥登堡、日本的大谷考察队相继前来劫夺这批文书,先后共盗走文书约有三万余卷,今分别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及日本京都龙谷大学等处。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将文书的残余部分调运北京,今归北京图书馆收藏。解放后在敦煌设置的“敦煌文物研究院(所)”等本地文化教育单位亦在民间征集了一些流散的文书。
    敦煌文书上起公元三世纪中叶,下至十世纪末叶。文书的大部分今已制成显微胶卷,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又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一书,将上述已公布的文书之大部按原编号制成图版,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敦煌文书中有一部分契约原件(内有少数草稿和习书),时间属于唐代至北宋前期,我称之为“敦煌唐、北宋契约”。《敦煌资料》第一辑所收127件, 为敦煌契约的大部分。其种类有买卖、典租、雇佣、借贷及其他契约文书。内容所涉及有田地、宅舍、牲畜、绢褐、奴婢等。契约纪年有帝王年号,亦有干支纪年。敦煌地区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为吐蕃所占,直至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始又归属唐朝。契约中用干支纪年的部分大约是吐蕃占领时期的遗物。用帝王年号契约,最早的一件是《唐大中五年(851年)僧光镜赊买车钏契》⑩, 最晚的一件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韩愿定卖妮子契》。敦煌契约中还有部分契约式样, 有“分家文书”、“放良文书”、“放妻文书”及“遗嘱”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批契约式样。
    敦煌契约的数量比吐鲁番契约少,可是契约的主要种类并不少;又由于敦煌契约的大部分收藏较好,文字比较完整,因之其史料价值超过吐鲁番契约。又敦煌契约的时间,上接吐鲁番契约,下至北宋,可与徽州的南宋契约相接,其史料价值极高。
    4.徽州南宋、元契约
    徽州在隋唐时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北宋时改名徽州。元代升为徽州路。社会经济较发展,经商者很多,为一方之重镇。明清时期,经济更加发展,徽商成为国内有名的商帮,有些徽商也是地主。解放初,这里有为数巨大的古代契约原件被发现,最多的一批有一万余件。其中有不少南宋和元代的,多数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这批契约原件在当时不为人们所重视,未得及时收藏,长期辗转于社会之上。据了解,后来流入北京,分成若干部分为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所收购。安徽省博物馆也收藏有一批宋元契约原件。有些契约誊抄簿中也有宋元契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