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欧美学者对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的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克文 参加讨论

所幸在这种主流观点的笼罩之下,偶尔也有例外。早在70年代初,就有两本探讨战时傀儡政权的开创性著作出版:John H.Bolye的《中日交战,1937-1945年:通敌政治》和Gerald E.Bunker 的《和平阴谋:汪精卫与中国战争,1937 -1941 年》几乎同时问世(注:John H.Boyle,China and Japan atWar, 1937 -1945: ThePoliticsofCollabora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GeraldE. Bunker, The Peace Conspiracy:Wang Ching-Wei andtheChinaWar,1937-1941,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稍后黎令勤(Lincoln Li)的《华北的日军,1937-1941年:政治和经济控制问题》则首度以战时日军占领的地区为观察对象(注:Lincoln Li, The Japanese ArmyinNorthChina, 1937 -1941:Problems ofPoliticalandEconomicControl, Tokyo: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5.);可惜这些著作并没有造成风气,带动其他类似的研究,它们的影响力与当时欧美学者对战时中共的论述相比,要小得多。
    1980年,另一本尝试突破“抗敌”层面限制的著作问世,这就是入江昭主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政治与文化交流》论文集。这本书并不专门讨论抗战,可是其中有几篇论文对西方的抗战史研究甚具启发意义。最值得注意的一篇,应属易劳逸所写的《一项暧昧关系的诸面相:战时的走私、傀儡与屠杀,1937-1945年》。这篇论文不仅将抗战史的眼界从高层政治活动移向民间生活,而且把抗战史的焦点从前线和大后方转往沦陷区和国、共、日三不管的“灰色地带”。易氏主要根据英文材料(如美国国务院和军方档案),描述战时中国一般民众和敌人之间的各种“非武装接触”,包括从沦陷区到大后方的非法贸易活动、中国杂牌部队降日而成为“伪军”的过程,以及日军对沦陷区民众的镇压手段等。从这些描述中,易氏指出,抗战时期政府以外的中日关系,并不完全是黑白分明的“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对抗,而具有相当程度的暧昧性。他尤其强调,乡村农民缺乏政治意识和国家观念--对许多农民来说,抗战似乎事不关己。在某种意义上,易氏这篇论文和当时西方学界尚未平息的“农民民族主义”争论,有一定的关联,他的论点显然否定了“战时中国农民所以会支持中共,乃是受到民族主义的感召”这种说法。不过易氏的论点牵涉层面更广。他把农民的冷漠与战时中国工商业者、军事将领,乃至政府官员的自私自利、发国难财的行为相提并论,认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十分有限,可能只及于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其基本原因在于一般民众受教育程度低和没有参政机会,而国民政府的诸多表现, 更使一般民众难以产生认同感(注:LloydE.Eastman,"FacetsofanAmbivalentRelationship: SmugglingPuppets,and Atrocities During the War, 1937 -1945", inAkiraIriye ed.,The Chinese and theJapanese; EssaysinPolitical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0,pp.275-303.)。 易氏的上述论点未必能得到其他学者同意,但他所揭示的新研究领域,的确令人眼界大开。
    除了易氏的论文以外,入江昭的论文集里还有不少篇和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有关。入江氏本人所写的《建立新文化秩序:新民会》从日本方面的角度着眼,认为战时日本企图利用“新民会”和所谓“东方王道思想”,来为它侵略和占领中国的行为,寻求合理化的借口,但“新民会”所鼓吹的反西方情绪和大亚洲主义,倒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界,都有一定的势力(注:Akira Iriye," Towarda NewCultural Order:The Hsin-min Hui",in Akira Iriye ed.,op.cit.,pp. 254-274.)。另一篇由SusanH. Marsch所写的《周佛海:一个通敌者的产生》则是周氏的小传,文中使用的中文材料,在今天看来当然十分不够,但作者对周氏的分析大体还算平实,她也再度谈到战时通敌行为所反映出的若干复杂问题:“何谓合法政府?它所指的是事实上的统治抑或法理上的资格?何谓民族主义?爱国与忠诚的标准又何在?”(注:SusanH. Marsh, "ChouFo- hai: The Making of aCollaborator",in Akira Iriye ed.,op.cit.,pp.304-327. )与前述Boyle等人的著作相呼应。
    《中国人和日本人》或可视为西方“沦陷区研究”的承先启后之作,书中某些论文接续以往的有关著述,做更细致的分析,某些论文则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日后西方学界影响深远。不过它的影响一时还看不出明显的迹象。入江氏的论文集出版之后10年,西方几乎没有出现探讨沦陷区内的经验或傀儡政权的重要著作,直到90年代这个情况才慢慢转变。
    沦陷区的城市情况
    自7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区域史或地方史。这个趋势背后所代表的观点,乃是认为中国是个庞大而多样的国家,任何以全国为范围的泛论,往往忽视中国内部各地区在环境和经验上的差距,从而犯了简单化或抽象化的毛病;要避免这种毛病,只有先以某一地区为研究范围,再逐步累积有关中国的整体图像。这个研究趋势出现以后,西方学界所着眼的“地区”,其范围也越来越精细,从广域(如长江下游、华北、华南等)逐步缩小为省,再缩小为县、市、和村镇。它们所显示出的历史图像是地方民众的生活形态,而非以往所注意的中央或全国的政治性活动。
    目前欧美对近代中国地方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已大致形成城市史和乡村史两种走向。 城市史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70 年代施坚雅( G.William Skinner)所主持的一系列城市研究,其中“显学”首推上海研究,迄今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出现,但有关汉口、北京、广州、济南和重庆等其他城市的专书和论文, 也相当多(注:参见ChristianHenriot,"Cities and Urban Society in China intheNineteenthandTwentiethCenturies: A Review Essay in WesternLiterature",台北《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1期(1996年3月),151-175页。)。乡村史的涵盖面则更广, 它基本上仍然承袭过去学者研究中国革命史的途径,往往选择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曾经活跃的区域进行观察,比较著名的例子包括Edward Friedman, Paul G. Pickowicz和Mark Selden等人对河北省饶阳县的研究;陈佩华(Anita Chan)、 赵文词(Richard Madsen)和安戈(JonathanUnger )对广东省陈村的研究;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对河北省5 个村镇的研究, RobertMarks对广东省海丰县的研究,以及R. Keith Schoppa 对浙江省萧山县的研究等,观察时期短则四五十年,长则八九百年,都融合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双重功夫,呈现出以往正统史料和官方记载所无法显示的民间状况(注:Edward Friedman,Paul G.Pickowicz and Mark Selden, ChineseVillage, SocialistState, New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91;Anita Chan,Richard MadsenandJonathanUnger,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2nded. ,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 Press,1992; PrasenjitDuara,Culture,Power, and the State:Rural NorthChina, 1900 -1942,Standford:StandfordUniversityPress,1988; RobertMarks,Rural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PeasantsandtheMakingofHistory in Haifeng County, 1570-1930, Madison: UniversityofWisconsin Press,1984; R. KeithSchoppa, XiangLake: NineCenturies of Chinese Lif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