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对抗战时期沦陷区地方经验的探讨,正是上述地方史或区域史研究的副产品。不过到了90年代,这类探讨已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沦陷区里主要城市的情况,迄今也以有关上海的研究特别多。由于“上海研究”在西方学界已有相当的基础,因此以“孤岛”时期或沦陷时期的上海为主题的论著,非常丰富。“上海研究”所以能领先其他城市研究的一个关键,是外国租界在上海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而有关租界的记录、报道和回忆,又以西方语言为主,且多半能在欧美各档案馆里找到,对欧美学者来说,这实在是既方便又容易产生兴趣。战时上海研究的发达,当然也和这点很有关系。 近年来出版的探讨上海的专书,以傅葆石的《消极、抗日与通敌:沦陷时期上海的思想抉择, 1937 -1945 年》和魏斐德(FredricWakeman,Jr.)的《沪上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行为,1937 -1941年》最受瞩目(注:PoshekFu,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Collaboration: 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 1937-1945,Standford: StandfordUniversityPress, 1993; FredericWakeman,Jr., The ShanghaiBadlands: WartimeTerrorismandUrban Crime,1937-1941, Cambridge,Eng. :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傅氏的书观察沦陷时期上海的作家和文人, 把他们对日军占领的反应归纳为三类,即隐匿逃避、勇敢抵抗与妥协合作,并分别以王统照、李健吾和《古今》杂志的作者群作为代表。傅氏的分析借用了魏斐德对明清之际士大夫政治态度的描述,很有启发性。这本书虽然以知识分子为主角,但也扼要地介绍了“孤岛”和日军占领下的上海社会及文化,例如新闻和出版界、话剧运动,以及经济和物价等等,从中不难窥见一般民众的生活面貌。不过傅氏最大的贡献,可能还是明白指出抗战时期处在日军铁蹄下的中国老百姓,或者为了谋生,或者只是贪图一时的虚荣,在政治态度上往往表现出一种暧昧性,既不是“爱国”也不是“卖国”,而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这种暧昧态度不仅限于作家和文人,沦陷区里大部分民众朝夕面对敌人占领的现实,都无法完全避免。 魏斐德的书是他一系列上海史作品中最新的一部,描述“孤岛”时期各方势力在上海租界里角逐的情况。日本尚未对英、美各国宣战以前,租界不仅是上海一带中国民众的避难所,而且是日本军警、重庆政府地下工作者,以及汪伪政权特务的交战地,加上租界捕房和当地帮会分子插手其间,形势复杂而混乱。书名所称的“歹土”,原来是指沪西“越界筑路”的地段,地位本就十分特殊,到了抗战时期则更微妙。魏氏根据租界捕房记录、美国外交档案,以及当时上海的西文报纸(如《密勒氏评论报》等),详细说明租界里亲日、反日两股势力如何以恐怖手段互相威胁和制裁,使租界当局穷于应付。这本书篇幅不大,着重描述而较少分析,虽然书中某些史实在中文的学术或非学术性著作里也能见到,但它所提供的西方文献与观点,的确弥补了中文著作的不足。尤其值得注意的,魏氏前一本书《上海警察,1927-1937年》曾对战前上海的治安和犯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注:Frederic Wakeman,Jr. ,Policing Shanghai,1927-193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这本书即以前书做基础,将战时上海的政治暴力活动也放在城市罪行的架构里来观察,角度颇为新颖。 上海是近代中国贸易金融的中心,上海资本家在抗战时期的境遇,自然受到学者的注意。小科布尔·(Parks M. Coble)在这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 包括《日本新秩序与上海资本家:合作与冲突,1937 -1945年》、《分裂城市里的生活:上海的中国资本家,1937-1945年》和《合作与抵抗:中国资本家和日本人,1937-1945年》等,是他过去研究上海资本家与战前国民党政府关系的延续(注:ParksM.Coble, "Japan's New Order and the ShanghaiCapitalists: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1937-1945",提交1995年举行于温哥华市之“中日战争之再评估:新史料与新诠释”研讨会论文;“Lifeina Diveded City:Chinese Capitalists in Shanghai,1937 -1945”,提交1996年举行于夏威夷之美国亚洲学会年会论文; “Collaborationand Resistance:Chinese Capitalists and the Japanese,1937-1945”,提交1998年举行于华盛顿(D.C.)之美国亚洲学会年会论文。)。笔者亦曾有《通敌者与资本家:战时上海的物资统制,1937-1945年》一文,指出战时上海资本家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忠诚之间,往往首鼠两端,态度模棱,而他们和日本占领当局、汪伪政权之间,更似乎有一种既合作又斗争的三角关系(注: WangKe-wen, "CollaboratorsandCapitalists : The Politicsof ' MartialControl'in WartimeShanghai",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Vol.26,No.1(Fall 1993),pp.42-62.)。 上海在沦陷时期的物资统制, 最近还受到法国学者安克强(ChristianHenroit)的注意。安氏曾撰写专书研究战前的上海市政,目前已将其研究延展至战时,尤其偏重经济层面。 资本家以外,其他上海市民的战时经验,虽然没有专书或论文,但在若干新著里已经得到初步的探讨。Robin Porter的《民国时代的工业改革者》就有一章专谈“孤岛”和沦陷时期对上海难民与失业工人的救济工作,并兼谈当时劳工福利组织(如基督教女青年会)在其他沦陷城市里勉力维持的情形(注:Robin Porter, Industrial ReformersinRepublican China, Armonk, NY: M. E. Sharpe,1994,Chap. 6. )。 Routledge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以《战时上海》为题的论文集, 参加撰文的学者包括魏斐德、傅葆石、小科布尔、 白吉尔(Marie- claireBergere)、傅佛果(Joshua Fogel)、Benard Wasserstein等人, 由叶文心主编(注:Wen-hsinYeh ed., Wartime Shanghai ,NewYork:Routledge,1998.)。1997年,叶文心和安克强共同主持“战时上海”研讨会。这些工作当可进一步拓展这个研究领域。 有关战时上海的英文著作,不少都属于文学史或文艺史的范畴。早在1980年,甘爱华(Edward M. Gunn, Jr. )便有《不受欢迎的缪斯:上海和北京的中国文学,1937-1945年》一书问世。这本书专谈战时上海和北京的文学创作,它的分析带有文学批评观点,不过甘氏为了介绍当时两地作家的创作环境,也专章概述日军占领下北京和上海的社会文化面貌,对了解沦陷区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很有帮助;书中提到李健吾、文载道等作家的生平,这些人后来在傅葆石的书里又得到进一步的讨论(注:Edward M.Gunn, Unwelcome Muse:Chinese LiteratureinShanghai and Peking,1937-1945,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0.)。由于战时上海是近代中国许多名作家的发迹之地, 因此甘氏那本书问世以后,仍有学者不断地循此方向进行研究,仅以过去三年(1997-1999年)美国亚洲学会年会为例,每年都有几篇论文以沦陷时期的上海文艺为主题。傅葆石在完成他对战时上海知识分子的研究后,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已陆续发表《娱乐至上:日本占领下上海电影的政治暧昧性,1941-1945年》、《影射历史:战时上海的大众电影文化》、《秋海棠:沦陷时期上海的爱情和忠诚观》等论文,从这个颇具趣味性的角度来观察当时上海民众的生活(注:Poshek Fu,"Struggle to Entertain:The PoliticalAmbivalence ofShanghaiFilmIndustryundertheJapaneseOccupation,1941-1945",Law Kar ed.,Cinema of TwoCities: HongKong-Shanghai,Hong Kong:Urban Council,1994,pp.39-62; "FramingHistory: Popular film Culture in Wartime Shanghai",提交1995年举行于华盛顿(D.C.)之美国亚洲学会年会论文;《秋海棠》一文则已见前注。)。另一学者张英进的新著《上海的电影与城市文化,1922-1943年》也谈到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同样地,李欧梵在其《上海摩登:中国新城市文化的绽放,1930-1945年》一书中,分析的虽然是作家和文艺作品,但由于涵盖的时期包括沦陷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可视为相关研究(注:Zhang Yiagjin, Cinemaand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 1922 -1943,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98;Lo Ou-fan Lee,ShanghaiModern: TheFlowering ofaNewUrbanCultureinChina,1930 -1945,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中国文艺(包括台湾和香港)在战后的发展,有许多方面是和战时上海一脉相承,对“孤岛”和沦陷时期上海文学或电影的研究,既有助于扩大沦陷区城市研究的视野,也厘清了近代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环节。 前述甘爱华之书除上海以外,还讨论了北京。近年来有关战时北京的英文论著,当以Sophia Lee的几篇论文为代表作。Lee 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的论文题目,是沦陷时期北京的教育和文化事业,1982年就有《侵略或合作?日本占领下北京的文化活动,1937-1945年》一文发表,后来又陆续发表《燕京大学,1937-1941年:自主或妥协?》、《日本占领下北京的社会秩序,1937-1945年》,以及《沦陷时期的北京市政府》等文。她承认沦陷区里镇压和屠杀情况的存在,但也指出当时若干中、日知识分子,确曾在战火中致力于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而日军统治下的北京民众生活,尚有一定的安定(注:Sophia Lee,"Aggression ofCooperation? CulturalActivitiesinPekingund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1935-1945",IllinoisPapersinAsian Studies,Vol.2 (1983),pp.23-29;"Nanjing University, 1937-1941:Autonomy or Compromise?" Sino-Japanese Newsletter,Vol.2,No.1 (December 1989);"Social Order in Beijing underJapaneseOccupation,1937-1945",提交1991 年举行于新奥尔良之美国亚洲学会年会论文;“MunicipalGovenmentin Occupied Beijing”, 提交1996年举行于夏威夷之美国亚洲学会年会论文。Lee 另有一文介绍有关沦陷时期北平之史料, 以中、 日文为主,亦有参考价值。Sophia Lee,"SelectedBibliographyonOccupiedBeijing, 1937 - 1945",Republican China,Vol. 14,No.2(April 1989),pp.121-1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