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之二)(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开放时代》 罗志田 参加讨论

揆诸其他各方的看法,郭氏的观察大体是不差的。但其中已有迷思的成分。盖派遣政治工作人员乃是谈判“归附”时国民党一方的要求,当时凡是投诚的军队,其前提便是承认三民主义及同意在其辖区设党部等。这些军人无论是否真以为政治工作能使军队强盛,都不得不要求派遣政治工作人员。故政治工作之所以成为“时代的宠儿”,多少也有强制的因素在起作用。
    实际上,南方的军政结合,较北方固然远胜之,但事实上的成绩,恐怕要打不少折扣。蒋介石在北伐结束后曾说:“关于政治,则向者以急于铲除军阀之故,凡百精力,皆萃集于军事之故,而未能切实进行。或粗具规模,或徒有名目。”(注:蒋介石:《今日党员与政府军队及社会之组织惟一要素》,1928年8月7日,载《盛京时报》,1928年8 月18日1版。)北伐时期,实际是军事压倒政治,应是不争的事实。 故关于党军政治成功的迷思,实已起于当时。
    南北之间的另一大差异,便是南方有苏俄的直接援助,北伐军上述的诸多新因素,大半与俄援有关。如前所述,胡适是将俄援本身视为南方的“新”而加以鼓吹支持的。苏俄的军火援助和军事参谋人员所起的作用,各方评价不一。在广东的东征时,苏俄的物质和战术援助,应有决定性的作用。北伐后战区较广,苏俄的物质援助所起的作用也渐小。
    在一定的意义上,俄援的重要恐怕是心理的多于实际的。自尊西崇新风气大兴以来,中国人自信心下降,各政治势力如无外援便少安全感。顾维钧曾指出:“在中国,特别是在民国初年,不同的军事和政治派系有依附某一个外国势力……来巩固支持其政治前程的普遍趋向。”(注:《顾维钧回忆录》,第397页。)国民党亦不例外,孙中山在1922 年尝谓:“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运用外交政策的是否有当,实有密切的关系。……在列国之中,有两个国家,尤其和我们休戚有关。这就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和苏联。假如这两个国家都成为我们的盟友,当然最好,如果不能,至少也要获得其一,我们的革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注:“孙中山1922年在广州对国民党同志训话”,转引自孙科《中苏关系》,中华书局1949年版,第26页。)
    而且,帝国主义支持军阀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如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尚有迹可寻。但英美支持吴佩孚,本无根之谈,却也是南北许多士人共同的认知。(注:国民党固一向攻击吴是英美的走狗,就是北方一些人亦有相近看法,参见隐之:《反对各国预闻内战》,《国闻周报》,1926年9月12日;前溪:《注意国内与国际之变化》, 《大公报》(天津),1926年9月5日。)国民党人一般认为北伐到最后关头,帝国主义必出而支持军阀。故蒋介石的对策,即是联俄以防列强支持军阀。蒋特别强调,并非军阀才联合外国人,革命军人也要联合外国人,只是联合的对象不同而已。(注:《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636 ~637页;蒋介石:《革命军人与军阀》,《蒋介石的革命工作》,上册,第163页。)
    后来反共的王柏龄回忆第一次俄援到黄埔时,“全校自长官以至于学生,无不兴高采烈。尤以一般要革命的学生,喜得无地自容,拍手打掌……个个笑脸不收……无不欢天喜地。”王氏短短一段记述,反复出现这些兴奋的描述,很能体现一种心理上突获安全感的瞬间喜悦。王氏并云:“这一次踊跃情形,决非第二次第三次所能及的”。(注:王柏龄:《黄埔创始之回忆》,节选在《黄埔军校史料》,71~73页。)何以如此?即因第一次更具象征意义也。故俄援的重要,固然在物质及组织方法等方面,但那种有一邻近强国为后盾的心理支持,尤不可小视。国民党后来的绝俄,在其已获大利初具信心,特别是在列强明显改变其态度,转向亲南而弃北之后,亦良有以也。(注:关于列强态度的转变与国民党绝俄的关系,拟另文检讨之。)
    胡适尝认为,俄援最重要的是其组织方法。今日的美国学者,多同意这一看法。(注:《胡适日记》,1926年10月 8 日; Forward or Backward in China?pp.43~44;C.Martin Wilber andJulie Lien-ying How,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 SovietAdvisers and NationalistChina, 1920 - 192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p. 416 ~ 417; Jorda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pp.15,302(note 6)。 )胡政之在北伐当时也十分强调俄式组织方式对国民党的重要性,他认为南方“自采用俄国式组织之后,全部民党,恍若节制之师。政治上之主张俨成宗教上之信仰,此为国民党胜人之处”。(注:(胡)政之:《主义与饭碗》。)可见这一点大约是中外许多人的共识。
    但即使对这一点,亦须再加以必要的界定。北伐时作战较多的第四、七两军,所受俄援明显比黄埔军要少。尤其是李宗仁的第七军,加入国民党一方的时间不长,对俄式组织方式亦无热情。该军的党代表政治部等人员设施,倘非其旧人,即形同虚设。可是四、七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却远胜过黄埔军。这说明即使是争议最少的俄式组织方式的作用,也有迷思的成分。
    同样,最能代表南方各种新因素的黄埔军在北伐中表现却最差,最能反映关于北伐的种种认知与实际的差距。有学者以为:“黄埔生的素质从一开始就很高……黄埔军校的申请者比国内所有其他军校的申请者质量高, 有时甚至比其他军校的毕业生质量还要高。 ”(注:Chi,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p.112。)黄埔开办时,恰值北洋的保定军校停办。若仅以学校论,则两者不同时。而不计保定军校,以黄埔与北南军人自办之讲武堂训练班一类比,其素质更高大致是成立的。但若讲到作战,则保定毕业生正任职于全国,保定二期的何遂在1926年春的通电中说:“国内袍泽,半属同年学友。”(注:《晨报》, 1926年3月26日2版)北伐时正是保定毕业生鼎盛之时。 虽然“素质”可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但若以军事素质而论,则黄埔生是绝对不能与保定生相比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