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之二)(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开放时代》 罗志田 参加讨论

后期的北伐即是在这样一种南北新旧之分已淡化的局势下进行的。宁汉分开初期,双方尚能各自继续北伐。武汉一方在河南以血战击退奉军,南京一方也曾挺进到徐州。此时若宁汉未分裂,即可利用当时中国惟一一条东西走向的陇海铁路,集中兵力于任何一侧,本可轻易完成北伐。当时奉张已在做出关准备,但宁汉的内斗延阻了北伐的胜利。孙传芳乃乘间倾全力反攻南京。南京附近的龙潭之役是北伐在河南之外的又一大血战,此役黄埔军与桂军配合较洽,表现甚佳,终于彻底击溃孙传芳的队伍。(注:关于龙潭之战,参见《东路军》,第99-118页;《李宗仁回忆录》,上册501~517页;Jordan,The Northern Expedition,pp.137~141。)
    从此北方乃完全失去向南方进攻的士气,此后除奉晋间北人与北人之战外,南北方之间没有什么大的战斗。最后一段的北伐,因日本出兵山东并造成济南事件,奉军在民族矛盾面前不能再与南军打内战,主动撤退出关。(注:奉军因国难而主动撤退可参见张学良、杨宇霆和常荫槐在1928年5月5日至7日的往返秘电, 原件藏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张静江文件中,档案号3004/189。 并参见罗志田《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2期。 )故南方虽已失去南北新旧之分的许多有利因素,却又因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化而得以基本不战而胜。日本人策划暗杀张作霖,进一步促进了东北的易帜归附。北伐终以全国统一在国民政府之下而结束。
    结论与反思
    美国学者朱丹以为,北伐军到底是“赢在战场上”。(注:Jordan,The Northern Expedition,p.287。)这话基本是不错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伐战争与旧时的“逐鹿中原”亦相类似,无非是争夺全国的政权。杜牧曾说:灭秦者,秦也;非六国也(《阿房宫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北伐。换言之,北洋体系在北伐之前已分崩离析。北伐军既因利乘便,其取胜亦渊源有自。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从有形战力看,北方无论如何是强过南方许多的。故北伐军之所以能“赢在战场上”,恰恰是靠了无形战力的巨大作用。
    在运动比赛中,常有一种“观众效应”,即一个弱队有时能在观众(通常是家乡观众)的鼓噪声中打败实力更强的对手。可以说,北伐的胜利即是在这样一种场外的鼓噪声中得来。南北的地缘文化意识、新旧的区分。特别是党、主义、宣传等新事物合在一起,给北伐军在战场之外造成一片支持的鼓噪之声。大概言之,是地缘文化因素推动了军事的进展,军事的成功又促进了宣传的功效,宣传的功效有助于造成战场之外的舆论,而舆论影响人心(这只是大概而言,具体的一时一事并不一定依此秩序,且各项之间每有互动的作用)。国民党正是在这样一种有道伐无道的声势下,才能势如破竹,一举打垮实力更强的北洋军阀。
    但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南北新旧之分,从根本上说是带有分裂性的因素。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这些过去致胜的因素即因其分裂性而影响国民党对全国的统治,造成一种形式统一而人心不统一的局面。梁园东曾说:“由南方和由北方统一的思想”是不应有的,“根本是南北的畛域观念即不应有”。(注:梁园东:《现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新生命》,3卷12期,转引自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第127页。)
    国民党在统一后定都南京,将故都北京更名北平,本有其特定的考虑。可是在北方人看来,这就有某种“征服”的意味。故“北人皆不以为然”。青年党的李璜在北伐后到北方,就发现国家虽然统一,但“在精神方面,北人对于南人,在此次国民革命之后,怀着一种嫉视的心理。革命而既以主义号召,而要称作‘北伐’,这足使北人感到南宋之对金人,把北人当作异族看待。何况更将北京要改成‘北平’呢?”李氏初以为这只是失意军人政客之见。及一调查,“乃知此一误解与怨言相当的普遍于北方社会”。(注: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165~166页。)南北之间的地缘文化差异,更因有意无意的人为因素而扩大了。
    南北猜忌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1930年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其战斗的规模远超过北伐之役。蒋介石在无法以己力战胜冯阎情形下,不得不以1500万元巨款买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东北军与冯阎,同属北方,故能不战移防。冯阎对中央的威胁虽消除,蒋却不得不将北方政务托张学良“全权办理”,南京对北方实际上已不能控制。九一八后,张学良在1933年被迫辞职,南京略能插手北方事务,但直到抗战爆发,北方的实权仍掌握在半独立的北方军人手中。(注:关于蒋买张学良入关事,参见刘心皇辑注的《张学良进关秘录》中南京与其派东北代表的来往秘电,特别是第107、121、126~127、138、141、148、150、199页; 引文在第168页。关于南京不能控制北方,参见Hsisheng Chi(齐锡生),Nationalist ChinaatWar: MilitaryDefeatsandPolitical Collapse,1937~1945,Ann Arbor:University ofMichiganPress,1982,chapter I。)
    另外,北伐结合后,蒋介石也不再讳言新旧之分,反而明确宣布:“吾党革命之真意,在除旧布新。……旧不能除,则新不易布。”在南新北旧的大格局下,这样的话北人听起来是不会很顺耳的。实际上,南方新贵对北方旧人也甚感难于处理。蒋介石说:“今之行政机关所最难者,不用一旧有人员,则手续多有不便。用一旧有人员,则旧有之积习,照随之而入。”新旧之分,显然已成为掌权之后的国民党的一个遗留问题。(注:本段与下段,参见蒋介石《今日党员与政府军队及社会之组织惟一要素》。)
    蒋介石主张的解决办法,是“行政机关军队化”,故即使用旧有人员,“亦不至有输入旧习之患矣”。而且,蒋以为对中国问题的总的解决方法即是军队要党化,而党、行政、社会以至全国都要军队化。这样的方法是否能解决问题是一回事,但对许多国民党文人来说,国民革命本来是针对北洋军阀的军人统治,同时在国民革命运动内部也要以文人制裁武人。宁汉分立之时,宋子文已认为既然文人制裁武人的局面被推翻,革命已失去意义。今则一切都要军队化,是国民党已走上其革命对象的老路,且有过之。故唐悦良在1929年指出,许多人都认为“国民革命已经失败了”。(注:唐悦良文刊在英文的《密勒氏评论报》(China Weekly Review),1929年6月15日。国民革命是否“失败”,是需要专文讨论的,但当时许多人都有和唐氏类似的认知,也是事实。)北伐的胜利却与国民革命的“失败”几乎同时,这样一种诡论性的结局大约是出乎时人所料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