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之二)(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开放时代》 罗志田 参加讨论

保定生入学前要求9年的陆军小学和陆军中学教育,入校后要学习2年整。(注:参见河北省和保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事实上,黄埔军校的许多教官即是保定毕业生。而黄埔生并不要求入校前的军事教育,入校后也只半年就毕业。黄埔生在校的半年期间,学习也不是十分正规的。孙中山在黄埔的《开学训词》中明确提出:“革命是非常的事业,非常的事业不可以常理论。……现在求学的时代,能够学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注:转引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第8页。)这正是黄埔教育精神的鲜明写照。 关于黄埔生素质高的认知有可能是受了既存文献的误导。若从文献看,对黄埔生入学考试的要求的确很高。可是据后来许多黄埔生的回忆,实际的入学考试远不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严格。(注:参见徐向前、宋希濂、覃异之、王大文、宋瑞柯、文强的回忆,收在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以下径引书名),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214~222、237~260、271~282、283~291、303~ 318 、319~345页。)以当时属革命非常时期及南方对军事人材的急需,这些回忆大致是可信的。
    从另一方面看,黄埔生的“素质”正体现在其“革命精神”。民初社会变动甚剧,当兵“吃粮”已是一条生活的重要出路。但当兵既为“吃粮”,则作战时必以自保为目的。冯玉祥的队伍在北方号称能战,一个主要原因即是其不征召所谓“兵油子”,而仅收年轻人。(注:参见USMI,vol.26 所载美国军事情报人员以《中国军队》为题的长篇报告,收在1927年1月22日至2月4日的双周报告中,页码单列。 )黄埔生则不仅皆是年轻人,且多系各地主动投军的热血青年,故黄埔军与其他军队的一大差别即是不怕死。以北伐时期的军事装备和技术而论,不怕死常是决定胜负的第一要素。黄埔生不怕死的名声在广东的东征时既已树立。东征一役,黄埔生(一至三期)2327人中战死者即达217人,约近1/10。但自1926年春的中山舰事件后,许多共产党员被清除出军,实际是失去相当数量不怕死的青年,同时又使另外许多不明国共之争真义的战士思想混乱。结果是黄埔军的战斗力锐减, 不怕死的精神亦不如以前。 到1927年4月止,黄埔生一至四期近5000人在北伐中战死者为101人,约为2%。(注:这些数字均引自《黄埔军校史料》,第496~499、 502 ~503、93、451页。)
    北伐的规模比东征大得多,敌手也更强大,战死者反比东征少得多。是不是黄埔军的战斗技术大大提高了呢?不是的。蒋介石在1926年10月末说:黄埔军(何应钦率领的东征军除外)自北伐以来,“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实际上,黄埔军在此后数月间的表现亦甚不如意。(注:《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第855页。该书716~895 页的大段篇幅中, 常有蒋介石因黄埔军作战不力受人耻笑的痛心语。 参见 Chi,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pp.200~201。)
    不过,黄埔军的表现不佳只是在南方内部为人所知较详。在外界和北方看来,四、七各军的胜利也都是在总司令蒋介石指挥下所得。故一般是将北伐军以整体视之。蒋介石在北伐军内部或遭到粤、桂、湘军将领不同程度的轻视,在外面却正因北伐的节节战胜而声誉日隆。
    北方既视南方为一整体,而且颇以为南军的取胜是靠了主义、党和宣传等新事物所致,北方自己也很快就学起南方来了。与南军接触最多的孙传芳学得最快,孙不久即标榜“三爱主义”以对抗南方的三民主义。到1927年夏,张作霖一方也先后提出“爱国党主义”和“四民主义”,即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上又加一个“民德主义”,既对南方有所包容,又有自己的发展。同时,像张宗昌这样素以不通文墨著称的人也发表演讲,大力提倡国家主义以对抗南方的“世界大同主义”。不久,北方更成立了以潘复为中心的“新国家党”。(注: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三联书店1983年重印三卷本,卷三,第1589页;《晨报》,1927年5月6日,6月15日,均2版,7月18日7版,8月7日3版,12月 2日3版,1928年1月1日2版,1927年6月16日3版。)
    同样,北方也学南方设立宣传机构。孙传芳的南京总部“特设宣传机关,日以印刷文件,传播各省”;(注:《东南时局感言》,《国闻周报》,1926年11月14日。)在其辖区各县均设有讨赤宣传委员,专司宣传之责。奉军也设有宣传部,人员达数百人。奉军和直鲁军也都向前线派遣宣传队。但总的说来,北方在宣传等各方面均远不如南方成功。就孙传芳而言,其地处南方,地缘文化的不利使其宣传很少能生效。另外,北方的“主义”和“党”都名实不符,基本是仅具招牌。北方的一些宣传机构形同虚设,宣传的开展本身亦用力不足。再加上北方捕杀文人记者,失去了知识分子和边缘知识青年的支持,宣传人员的来源本身就成问题。故《国闻周报》说北方虽知专恃武力不足济事,但“舍武力,讲宣传,东施效颦,正所以暴露弱点”。故北方学南方是学亦难,不学亦难,学又学不会。但无论如何,其试图学南方的趋势是明显的。(注:《斗智与斗力》,《国闻周报》,1926年12月15日;亦参见《晨报》,1926年10月15日5版,1927年2月1日2版,3月29日3版,1928处1月16日3版,3月13日7版,4月11日6版,5月28日3版。)
    最后,北方也认识到其“旧军阀帽子不脱必倒”。除孙传芳坚持中国的青年已大半误入歧途,挽回浩劫之责“全在四十岁以上之智识界稳健人物”外,其余军阀,特别是奉系总思给人以“新”的形象。杨宇霆对北京学界力辩过去“外间不察,多底东北方面思想陈旧,军队暴烈。其实东北对于政治学术,纯抱革新愿望”。张作霖任职大元帅时,也宣言要改革政治,“务使百物一新”。(注:《晨报》,1928年1月 7日2版,1927年7月15日2版,12月19日7版; 张作霖的《宣言》收在前引《北洋军阀》,第5卷,383~384页。)
    很明显,北方在强调绝无新旧之分的同时,也渐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趋新倾向和“旧”形象对自己的不利。惟北方之求新,亦与其在主义、党、和宣传等方面的作为一样,仍是一种学而不会的格局。但是,学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学不学是另一回事。北方之学习南方而求“新”的种种努力恰证明了新旧之分在北伐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略具讽刺意味的是,北方之学南方多是在宁汉分立特别是清党之后,亦即在南方自身已部分放弃其“新”因素之后。清党期间的“白色恐怖”(注:George E.Sokolsky,Tinder Box of Asia,Garden City,N.Y.:Doubleday,1932,p.341.白色恐怖一词由反共的索克思口中说出,特别发人深省。)以及宁汉之间的武力斗争,颇令时人感觉南方也类似北方而对南方失望。蒋介石辞职又复出后,由于国民党左派已基本不复存在,右派(包括西山会议派和胡汉民派)也再次失势,南京新政府乃不得不大量援用政学系一类所谓“北方国民党”。结果是国民党进一步淡化其南方地缘文化色彩,同时显得更加具有全国性;但也进一步给人以南北相类似的印象。简言之,国民党所代表的“新”(包括事实上的新和人们期望中的“新”)也已大大地淡化了。(注:这里所指“北方国民党”,也包括黄郛。黄虽不是正式的国民党员,但一般人均认其为国民党人。参见《亦云回忆》,291~293页。黄氏的私敌郭泰祺就曾公开发表声明,警告北方旧官僚在国民党内影响日大的危险性。关于南北已类似的认知,参见《晨报》,1927年11月6日6版,12月15日2版,12月31日3版,1928年3月17日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